(原标题:全套检测只要499?基因检测离靠谱还有些远)
摘要: 华大基因的上市以及连续19个涨停,把基因检测行业热度推到了顶峰。 然而,很多体验了基因检测的消费者,觉得报告远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基因检测依然行走在科学和玄学的交叉口。市场还未成熟,价格战却已经打响。
华大基因的上市以及连续19个涨停,把基因检测行业热度推到了顶峰。
然而,很多体验了基因检测的消费者,觉得报告远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基因检测依然行走在科学和玄学的交叉口。
市场还未成熟,价格战却已经打响。
2017年8月8日,23魔方把"全套基因检测”(祖源+遗传健康)降价到499元,一天后,直接竞争对手微基因马上同价跟进,都吸引到了大量客户。
投资过基因公司的杨守彬认为,目前该领域的现状特别像2002年左右的人工语音识别。
当时说10句话8句都识别错误,SONY却拿它做了机器宠物,结果还是卖的很好。因为对着宠物说话,说10句能听懂2句,你就爽的不得了。
一位刚离职的华大基因员工对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直言:“这种“爽”,其实只是娱乐和科普。”
01 科学还是玄学?不重要,不贵还可以拿来炫耀
25岁的陈菲(化名),有精致的瓜子脸,但脸色暗沉无光泽,痘痘此起彼伏,皮肤粗糙不堪,用了好多护肤化妆品也没有改善。
朋友怂恿她,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知道自己身体特质背后的根源,包括皮肤、肥胖,还能获得定制化的解决方案。陈霏觉得不可思议,“这也太玄乎了吧!”
然而,几百块钱的价格还是让她怦然心动,这可比找“塔罗牌”大师算个命还便宜。
陈霏最后选了一家叫“久久基因”的公司,根据检测流程,她用公司寄过来的采样棉签,在口腔内壁上采集脱落的表皮细胞,等待风干后放入样品袋,重复一遍这个动作后,两份样品被装入回寄袋,算上清洗漱口的时间,全程不超过20分钟。
15天后,陈霏就拿到了用一个粉红色袋子装着的分析报告,整个过程就跟海外代购一个包包差不多。
对陈菲来说, 朋友的围观和惊叹满足了她的虚荣心,但是报告关于皮肤问题的结论,却让她充满怀疑:叫我洗脸不要洗得太干净,还推荐了几样本来就常见的护肤品和一份饮食清单,感觉跟我妈平时的唠叨也没什么区别。
那位华大基因的离职员工认为: 之所以大众对基因检测会有那么多的误解怀疑不满意,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清楚产品的定位。
基因检测领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一个是科研医疗相关的专业级,另一个是消费级。想要靠1000元以下的消费级产品来解决健康问题,本来就是痴人说梦。
23魔方的创始人周坤说:检测健康、预知疾病这样的功能迟早都会有的,也许是五年后,也许是十年后,但绝对不是现在。
02 野蛮时代的幸存者,身上都带着原罪
在当下,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不计其数,仅国内就至少200家,它们涉及的领域五花八门,测试水准更是良莠不齐。
在周坤看来,这个市场诞生的第一天,就伴随着混乱和野蛮。
十年前,被认为行业开创者的联合基因就打着“复旦大学”、“高科技”、 “预知未来疾病”、“原始股”这样的旗号售卖基因检测,实际上用的却是传销的手段。
至今在浙江温州等地,还有商家为了谋取暴利,以“美国人都在用的高科技”为名,向当地土老板们高价贩卖基因检测产品。
甚至把基因检测与科学算命画上等号,“买个车轮胎都要万把块钱,能预测你性命的东西,你说说该多少钱?”硬是把万元产品卖出高好几倍的价格。
一位熟悉基因检测推销的业内人士说:别指望基因检测公司有良心,他们本来就跟卖假药的是同行。在行业最野蛮生长的那几年,所有的公司都逃不过两个模式:传销和保健品推销。
在C端销售乏力的情况下,大量基因公司直接改编保健品公司销售人员,涌向医院,通过医生向患者推销各种基因检测产品。其实医生也不懂基因检测,但是有巨大的利益诱惑,风险又比推新药要小很多,所以很多医生都愿意向患者推荐。
夹杂着巨大利益的销售链条,让整个市场都弥漫着一种疯狂的气氛,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杨守彬说:由于大众对基因检测不了解,做了基因检测后发现什么都改变不了,满意度就会非常差。
他举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江苏老人,花20多万购买了一家保健品公司的基因检测产品,结果得到了一大堆没有价值的保健品,以及6大本完全不考虑用户体验的基因检测报告,最后老人想不通,竟然跳河自杀。
2016年,国家医疗改革方案出台,规定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医院的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紧接着,百度“魏则西”事件爆发,过度商业化的医疗行业成了敏感地带。
“医药代表”模式的基因检测营销链条,瞬间崩塌。
久久基因的创始人刘玎当时就预判,产业可能要出现断崖式洗牌了,于是在2016年五六月赶紧刹车,停止扩张。 “如果刹车再晚一个季度,久久基因也不存在了。”
现在能活下来的公司未必是产品有多好,很多就是因为当时刹住了车。
03 基因检测的互联网营销时代,追逐热点是为了掌握数据
结束了野蛮的“医药代表”时代,基因检测公司纷纷向互联网转型,刘钉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客户的需求。
他说:“我们这一批80后90后有五大需求,变美变瘦养娃运动和健康,护肤的人关心怎么护肤,养娃的人关心怎么养,预防疾病的人关心怎么避免,这一切其实都能在基因里找到解决方案,而且是因人而异的定制化方案。”
可以发现,刘钉的着眼点并不是技术,而是追逐营销的热点,这也是消费级基因公司们的普遍做法。华大基因CEO尹烨就曾经对媒体说过:这些基因检测产品“普遍都具有善于捕捉市场热点的敏锐慧眼和优秀的文案营销能力”。
创业者们绕开艰深的医疗领域,瞄准消费级娱乐市场,开发出了一系列童话般的基因检测产品:检测酒量、检测唱歌跑调,甚至检测你的体质是否抗雾霾。
这样的无所不包却使人更加质疑检测结果的科学性,这些五花八门的检测项目和报告里精确的数字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
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曾在久久基因体验过一个烟酒损伤的检测产品。报告显示,潘越飞的烟损伤风险比普通人高49%。潘越飞有点懵:为什么是49%而不是48%,也不是50%?
咨询客服后得到答复,是检测了用户两个“烟相关基因”,比对已统计人群的基因数据库的平均值得出的。而这个数据库,一部分是在线的公共数据库,没有精确的样本量统计;另一部分是久久基因公司的自有数据库,样本量却只有上万例。
上万例是个什么概念?杨守彬表示,今天掌握的基因数据和互联网公司掌握的用户行为数据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很多公司在做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时,潜意识在忽略或逃避技术成熟度。
23魔方的周坤说:一篇基因检测论文就可以做一个产品,但是这些论文里的结论却还需要公司自己的数据论证。
他说,23魔方已经把原来的300多项检测缩减成了200项,去掉的就是他们验证后发现不准确的项目。23魔方会检测客户的73万个位点,但是现在真正用到的只有几千个。
未来的基因检测竞争其实就是大数据的竞争,而周坤认为:数据最集中的消费场景一定不会是医院和研究室,而是消费级基因市场。
所以,那位华大基因的离职员工一再提醒我们,不要小看了这些做营销的公司:他们虽然是市场里的低级玩家,但是基因检测未来拼的就是大数据,只要他们掌握了数据,未必不能后来居上。
光是刘玎的久久基因,在2017年的预计销售额达到2000万,积累了近10万例的年轻女性用户群基因数据。
04 服务还不靠谱,你只是一只“小白鼠”
那么,究竟基因检测能给陈菲这样消费者,带来什么实际的改变呢?不少公司都推出了后续的服务,比如饮食清单、保健品推荐。
然而后续服务恰恰是最让人怀疑的玄学环节:多睡觉,多吃蔬菜,多运动这样的建议更像是老中医温柔的叮嘱。
23魔方坚持不做相关产品的推荐,在周坤看来,开启基因检测后续服务,以及所有的健康管理,现在还没有到时候。今天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连让客户了解自己都做不到,谈服务还是瞎扯。
化妆品企业梵琳创始人叶琳琳也表示,目前的基因检测业务,化妆品企业还找不到结合点。“现在的量,根本不足以让厂商定制产品,也没有科学支撑。”
在那位华大基因离职员工说:“我们对基因检测的期待还是太高了,在她眼里,现在参加基因检测的人,都是在为人类未来做贡献的‘小白鼠’”。
很多人都把安吉丽娜朱莉看作是基因检测改变人生的成功典范,然而,在业内人士的眼里,虽然她的行为教育了市场,但是为了突变基因去割掉乳腺,太极端了,并不是理性的选择。
她也只是一只激进的小白鼠,作为一只小白鼠,与其去担心后续服务是否有效,是否能改变未来,还不如担心一下自己的基因数据是否安全。
未来的基因数据会比你的身份证更重要,甚至跟你的人身安全直接相关,选择一些不靠谱的小公司,是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现在很多小公司都有转卖基因数据的行为。
技术不成熟,市场混乱,这些都是消费级基因检测面临的现实。
然而,周坤坚持了基因检测是科学:说基因检测走在科学和玄学的交叉口,本身就是对基因检测不了解的错误提法。
他觉得未来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会越来越规范:其实现在已经比两年前好多了,像我们499的产品其实也是行业规范化的一个标志,以后谁再想用信息不对称赚钱就难了。
基因检测不是玄学,而是正在被论证的科学。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业绩爆雷,股价遭重创拖累全球股市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