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完成麦当劳中国收购,从此不姓“洋”改姓“中”

中信完成麦当劳中国收购,从此不姓“洋”改姓“中”

8月8日讯,改革开放后,麦当劳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两家来自美国的“洋快餐”之一。在进入中国30多年后的今天,终于把中国的业务卖给了中国人。

刚刚,麦当劳(NYSE: MCD)正式宣布,它与中信股份(SEHK: 00267, “中信股份”)、中信资本以及凯雷投资集团(NASDAQ: CG, “凯雷”)的战略合作已经于2017年7月31日正式完成交割。新麦当劳中国将运营和管理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

\

中信股份联合凯雷出资161.41亿港元,交割完成后,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在新公司中将持有52%股权,凯雷和麦当劳分别持有28%和20%的股权。这也意味着,从此,新麦当劳中国将改姓“中信”。

新麦当劳中国公布了内地麦当劳未来5年的扩张计划:未来5年,也就是2022年,麦当劳中国内地的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截至2022年,中国内地麦当劳餐厅将从2500家增加至4500家;开设新餐厅的速度将从2017年每年约250家逐步提升至2022年每年约500家;届时,约45%的麦当劳餐厅将位于三四线城市,超过75%的餐厅将提供外送服务等。

收购一波三折

首先是投资者纷至沓来。自麦当劳宣布将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韩国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来,包括北京首旅集团、三胞集团、华润、贝恩、格林豪泰、华彬等多家中国企业都对麦当劳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门店表现出非常浓烈的兴趣。最终花落中信。

其次,遭遇指控。今年2月,曾经在反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一案中出现过的北京和君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肃再次向商务部反垄断局和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公室提交文件,称麦当劳在中国的业务存在三大违法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在这次特许权出让之际进行全面审查。李肃在文件中称,麦当劳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收取高额特许权费并获得不正当利益,同时其过于激进的扩张策略违反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麦当劳随后强硬回应,否认了李肃指控的问题。

最后,就是中信也面临一定压力。根据中信股份2016年财报,其去年纯利仅轻微上升3%至431.2亿港元,略低于分析师预期,主要原因包括市场疲软令中信证券收入回落,同时中信银行资产减值增加,澳大利亚铁矿计提减值拨备以及人民币贬值等。不过董事长常振明在业绩会上表示,中信未来将转型为实业与金融并行的综合性企业,未来持续在消费行业布局,也会考虑继续分拆业务上市。

肯德基卖了,麦当劳为啥也要卖?

中国是麦当劳全球第三大市场,也是麦当劳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但是,麦当劳或者说是快餐行业已经风光不再。

\

数据显示,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快餐行业的市场份额,已由高点时的约57%(两个品牌分别占40%和17%)下降至约37%(两个品牌分别为24%和13% )。

随着国人对健康饮食概念更加关注,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快餐不再被中国人所喜爱。同时,他们不断降价和扩张,也使得新鲜感丧失,神秘性不再。同时,此类全球化企业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以及食品卫生和安全方面的问题,使快餐企业发展越发艰难。

无法继续维持高增长,餐饮盈利微薄,于是麦当劳为走出困境想出的招数是把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品牌经营权卖掉,其中包括正在营业的2700家店铺的经营权。所以,难怪有人会称麦当劳为一家地产公司。借助中信的资金实力和政治资本,以后麦当劳的发展可能更顺遂一些,同时对中信来说,麦当劳庞大的网络和消费群体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将助推其业务的未来发展。

不过,类似于肯德基、麦当劳这样寻求中国公司合作已经渐渐的成为了全球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惯例,沃尔玛曾经为了发力中国线上电商投资1号店,但最终却还是因为发展不利卖给了京东。所以,麦当劳被中国公司收购是好事还是坏事,尚需时间检验。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8-08
中信完成麦当劳中国收购,从此不姓“洋”改姓“中”
改革开放后,麦当劳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两家来自美国的“洋快餐”之一。在进入中国30多年后的今天,终于把中国的业务卖给了中国人。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