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投放3万把共享雨伞,一把都没找回来!负责人却说:藏伞于民)
晴天借车,雨天借伞。
共享单车火了之后,一大批创业者蜂拥而上,寻着相似的套路,追赶共享经济的风口,其中,共享雨伞成了诸多项目中最具争议的一个。
和共享单车类似,共享雨伞通过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然后进行身份认证、交押金、充值等步骤,就能得到一个密码,输入后就能将雨伞打开。
不过,由于多采用器械锁的形式,密码可以重复使用,共享雨伞也遇到了共享单车相似的问题,大量的雨伞被破坏、私占。根据媒体的报道,在桂林、东莞、南昌等多地甚至出现数万把共享雨伞在短时间内全部“消失”的情况。
令人惊讶的是,面对大量雨伞丢失,和共享单车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不同,共享e伞的负责人赵书平却表示:
<blockquote style="padding-left: 10px; max-width: 100%; border-left-width: 3px; border-left-style: solid; border-left-; ;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 line-height: 25.6px; text-align: star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我们现在已经在上海、广州、深圳、南昌等11个城市投放了共享雨伞,每个城市几乎都出现了“一伞难觅”的现象,但这是正常的。我们的初衷就是藏伞于民,主张市民把伞带回家。”
所谓的“藏伞于民”究竟是怎么回事?共享雨伞前景如何?真的如网友所说得是在做慈善吗?
“共享”变“私享”,企业淡定
有不少网友认为,带着“共享”头衔的物品,都会考验一个城市居民素质,因为确实有一小部分市民,会喜欢将“共享”变为“占为己有”,这一点在共享雨伞上可谓体现的淋漓极致。
据《劳动报》报道,6月初,OTO共享雨伞在上海投放了100把免押金、免收费、不设密码的“三无”雨伞,结果雨伞全部遗失。6月中旬,又是100把,结果遗失率再次接近“百分百”。
▲图片来源:网友@缟山琉水
据桂林晚报报道,共享e伞于6月16日正式登陆桂林,首批投放量达到2万把。不过仅仅半个月,刚露了一个小脸,共享雨伞就陷入了无伞可借的尴尬。
“可能大家逐渐了解其中门道,纷纷将雨伞带回家了。”市民高先生表示,共享雨伞只要使用一次,记住密码后,就可以带回家永久使用了。“当共享雨伞出现时,我还跟同事开玩笑说,赶紧将伞带回家,不然后面就没伞了,果不其然,现在街头一把雨伞也不见了。”
据江南都市报报道,6月15日投放了3万把共享雨伞的南昌,到7月3日全城已经“一伞难觅”。
共享雨伞变“私享”,网友愤愤不平,但共享雨伞企业却显得很平静。
赵书平表示,他们进驻的每个城市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雨伞投放体量还不够大,才造成无法共享的局面。当雨伞像共享单车一样全城铺开时,估计就不会遇到无法共享这样的问题了。
他表示,共享经济出现后,正如共享单车的投放,许多人也面临不能让共享单车变“私享”的道德包袱,而在共享雨伞上,投放方是欢迎市民和商家将伞带回家或店铺中的,供家人和顾客使用,“私享的状况是短暂存在的,不需要有道德包袱”。
已有城市盈利,未来等BAT接盘?
雨伞被私占,企业却一反常态的淡定,不少网友质疑这是企业盈利的一种手段。
在评论“南昌3万把共享雨伞难觅踪迹”时,网友@逆行的行者表示:“押金19元,成本9.9,瞬间卖了3万把雨伞!赚大了!”
每经小编注意到,网友提到的共享雨伞是共享e伞。据了解,共享e伞押金19元,最少充值9元便可以自由借伞,价格为0.5元/半小时。不过,由于押金和充值金额都可以退,这就意味着,市民最少只要花费0.5元,记住密码后就可以永久使用这把雨伞了,而根据共享e伞创始人介绍,一把伞的制作成本和运营成本加起来超过90元。
因此,网友这样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那么,共享雨伞企业到底怎么赢利呢?
“春笋”创始人李永秋表示,雨伞相较于单车和充电宝,低成本而不低频,可覆盖室内室外双场景,可通过雨伞租赁广告收入、雨伞定制、数据增值等方式获得盈利。
▲图片来源:微博@OTO共享雨伞
赵书平说,共享雨伞的收入来源包括押金和充值金额,可以进行二次理财。此外,目前共享e伞是需要下载客户端使用的,未来还可以利用伞面、APP客户端投放广告,当注册人数达到一定量,还可再进行其他商业项目运作。
同时,赵书平表示,“在投放的11个城市中投放最早的广州、深圳、福州已开始盈利。”
知名IT评论人磐石之心认为,押金是这些共享经济企业看中的盈利点之一,“押金带来的巨大资金沉淀,让他们不担心物品损毁、不还等问题。比如共享单车,只要一辆单车有5个人缴纳押金,就够了买车的成本。然后再把这些长期沉淀的押金用作理财,即可获得盈利。至于共享物品使用的收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业绩爆雷,股价遭重创拖累全球股市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