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Uber近五年的负面报道,看它是如何走到创始人被无限期休假的)
摘要: Uber,这一出行领域的独角兽,一路狂飙突进的共享经济大潮领头人,为何会在短短几年内丑闻缠身,引犯众怒,直至管理层出现真空,创始人被无限期休假?
图片来源/nytimes.com
Uber创立于2009年,在2012年,它被视为出行领域的“颠覆者”,获得长久以来处于弱势地位的乘客欢迎,更是迅速“击败了”企图对其施加管控的波士顿及华盛顿特区城市立法者。
但随着Uber规模越来越大,估值日益攀升,公司管理的弊端日益暴露。过去目空一切,以业绩导向的激进价值观和“兄弟会”作为,已彻底不符合现有的商业环境,更得不到公众支持。
芝加哥一出租车司机抗议“共享出行”。图片来源/slate.com
其实,Uber逐利的企业文化早在2012年就初现端倪。2012年纽约遭受飓风桑迪蹂躏,发生危机后,Uber决定涨价,纽约市的约车服务价格翻倍,此举饱受争议。在2013年的暴风雪中,Uber的约车价格高达原价的8倍,出行人士被彻底激怒。
起初,只有少数记者批评Uber的行为,而Uber的公关部门责骂记者作为回应。当出现了Uber司机有骚扰行为和举止不当的新闻时,Uber的回应是“他们公司不对这些事件负责,因为每个司机都属于外包工”。
但2013年之后,Uber的所犯的错误和丑闻越来越多,直至现在积重难返,导致管理层不得不大洗牌。
钛媒体借此机会,以时间线的方式整理了Uber这几年来被媒体公开报道的负面消息,看看这一共享经济大潮的领头羊,是怎么为自己挖坑,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局面的(报道略多):
2014年1月,外媒Pando报道,旧金山一个因骚扰乘客而被停职的Uber司机曾犯重罪,还坐过牢。Uber拒绝解释该司机为何能顺利通过他们公司的背景调查。
同月,又有Uber的负面报道:旧金山的一个Uber司机在新年前夕,不小心撞死了一个六岁女童。这位司机也曾有过不当驾驶的犯罪记录。
2014年2月,在接受GQ采访时,卡兰尼克发表不恰当的言论,并重申一位被Uber司机骚扰的女性乘客在撒谎。
2014年5月,Uber冻结在Breeze租车的司机的账号,来打击租车公司Breeze。Uber表示冻结账号的原因在于租来的车子会有“监管模糊”之嫌,但有司机向Pando爆料称,此举真正的动机是让司机选用Uber“青睐的融资项目”获得购买新车的贷款。这位司机把该项目称为“次级汽车贷款”,让人回想起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次贷危机。
2014年8月,科技媒体The Verge的记者凯西·牛顿收集到Uber想要破坏竞争对手Lyft的内部文件。CNN也根据Lyft提供的信息做出相关报道。同时,Uber也呼吁司机反对加州的一份法案,该法案旨在确保所有司机都有购买保险(钛媒体注:在Google检索“Uber司机抢劫”,有超过38万条搜索结果出现)。
2014年9月,一位风险投资人发现Uber正在追踪他——Uber在芝加哥的一个活动上与一位听众分享了这位投资人士的位置。Uber在德国被禁。Uber要求签署了高端服务合同的司机要接送使用更加经济版本的乘客,司机由此猛烈反击。英国《卫报》报道Uber资助一个军事化警察的贸易节目。
2014年10月,Uber发布了一篇支持“谁说女性不会开车”宣传活动的博文,但受到BuzzFeed发文质疑,因Uber将法国女司机统称为“辣妹”,有性别歧视嫌疑,Uber之后删除了该文。同时,旧金山一个Uber司机被指控摔烂乘客的手机,并且与乘客就事件对质。
Uber位于旧金山的办公室。Uber估值一度高达7百亿美元。图片来源/nytimes,拍摄者Ryan Young。
2014年11月,BuzzFeed的记者本·史密斯报道,Uber高管晚宴上,一位高管提议Uber应该挖掘一些批评该公司的记者的私生活丑闻,他还特别提到Pando的萨拉·蕾西。“没有人会猜到是我们做的,”这位高管说。
Uber的发言人曾告诉史密斯,Uber“有明令规定,管理层不能查阅记者的出行记录。这些记录都是Uber拥有的丰富的个人信息资源。上述行为都明显侵犯了隐私和数据获得的政策。我们公司的数据获得与使用仅限于合法的商业用途。这些规定适用于所有员工。我们时常监督和审查数据的获得渠道。”
但是,Uber纽约市的总经理却登录了BuzzFeed新闻记者约翰娜的Uber账号,而自始至终,这位记者从未在邮件或各种形式的交流中给过他任何登录账号的许可。
史密斯的报道让Uber上了《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和《纽约时报》的头版。据悉,登录约翰娜账号的总经理受到处罚,但Uber没有透露“处罚”到底是什么。
2014年12月,《华盛顿邮报》报道了有关Uber数据安全问题的担忧,指出Uber给雇员权限查看用户的账号,让他可以看看“认识的人的记录——包括一名著名政客的家庭成员”。
2015年1月,美国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报告,指出Uber的算法可能导致司机赚的钱比开出租少。同月,《金融时报》报道,Uber阻止司机联合发起集体诉讼。
迈阿密的司机通过媒体Pando向卡兰尼克发表一封公开信,控诉他的“次级租赁”和欺骗司机的行为。同月,Uber在中国被禁。《卫报》报道,印度强奸案的受害者计划在美国法庭起诉Uber。
2015年2月,Uber司机发起运动,想要在应用上加一个支付小费的功能,而卡兰尼克表示反对。The Verge爆料,Uber青睐的汽车贷款提供商非法占用军人的汽车。
2015年3月,Slate的记者艾莉森·格里斯伍报道了一场决定Uber司机是雇员还是外包服务人员的审判,并指出外包服务人员应该“服务多为客户,很大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工作,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特定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不属于现有雇员的工作范畴”,但Uber威胁要暂停接单量低于90%的司机的工作。
联合国妇女权能署叫停与Uber的伙伴合作关系,原因是Uber在涉及女性乘客和女性司机方面的公共表现糟糕。Uber破坏数据,损害司机个人信引发众怒,导致Uber司机向公司提出了集体诉讼。
Uber司机上街抗议,手握标语“Uber,我们是你的司机,不是你的卒子”。图片来源AP/Seth Wenig
2015年5月,在法律制定者敦促Uber进行司机背景调查,并对司机所需购买的保险种类提出要求后,Uber叫停了其堪萨斯的业务。
2015年6月,加州劳工协会规定,Uber司机是公司雇员,并非独立的承包人。
2015年9月,一个加州的法官判定,Uber司机以员工而非独立合同工的身份,对Uber进行集体诉讼。Pando报道Uber解决了自2013年起的非正常死亡起诉,但想让保险公司买单。
2016年1月,Uber第二次减少司机获得的收入比率。先前在Uber工作的司机发布帖子,表示公司在剥削司机,引起极大的关注。
2016年2月,密歇根州大型枪击案件的嫌疑人是Uber司机,而且他还在枪击后接单做生意。
2016年5月,BuzzFeed报道了Uber有关性骚扰投诉的内部数据,以及Uber纽约市的总经理追踪记者的账号。Pando有关Uber的丑闻报道影响了Uber招聘女司机。
2016年4月,Uber支付一亿美元,避免向司机提供员工待遇。
2016年5月,《福布斯》报道了另一项针对Uber的集体起诉。外媒Politico写道,Uber在新泽西州饱受批评,原因是“打种族牌”的同时,还想让法律制定者不要实施相关规定。
2016年12月,Uber无人车正式在旧金山运营(钛媒体注:匹兹堡为Uber公司的无人车登陆的第一个城市,旧金山为第二个)。不过尴尬的是,Uber无人车刚刚运营就闯了一个红灯,并且被加州车辆管理局以缺乏许可的名义禁止上路运营。
2017年1月,Uber与美国监管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达成和解,向全球范围内涉事司机支付2000万美元,以此了结FTC对Uber的指控。FTC认为,Uber在招募合作司机时夸大收入产生误导,而且,Uber向司机提供的租车业务类似于金融危机爆发前银行发放次贷的高风险方式。
2017年2月,前Uber工程师苏珊·福勒在离开Uber一年后发布了一篇震惊业界的博客文章《回顾在Uber非常非常奇怪的一年》,揭露了Uber高管对其性骚扰的内幕(钛媒体注:该事件成为Uber近几个月来企业文化被调查,高管离职,管理层大乱的直接导火索),Uber由此遭到调查。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Recode转发了福勒博客披露的性骚扰事件详情,并且饶有兴趣地猜测,为何不当行为能在Uber阴魂不散。
《纽约时报》科技业记者麦克·艾萨克撰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报道,曝光Uber的工作文化,这篇特写以英文和西班牙文同时发行。福勒引爆性骚扰丑闻后,卡兰尼克当月召开会议,与公司上百名女工程师对话,却并没有在女员工道出公司存在“系统性问题”后认真倾听员工的呼声。
前Uber工程师苏珊·福勒。图片来源/static.vix.com
《纽约每日新闻》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Uber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该公司的工程师、产品管理与科学家之中,女性仅占15%。”据财经媒体彭博报道,Uber的一位高管被曝光在为前公司效力时曾有性骚扰的投诉,因此被迫离职。
卡兰尼克本人也因为一段与司机争吵的视频被曝光而备受争议。社交网站Twitter上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删除Uber”运动,当月被注销的Uber账户多达20万个。
同月,谷歌旗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Waymo起诉Uber盗取了其商业机密(详见钛媒体报道《谷歌与Uber反目》)。
2017年3月,英国《卫报》报道,一位Uber的招聘经理在与一名女工程师谈话时居然这样为公司开脱:“性在整个科技圈都是成系统的。”加入公司未满一年的Uber总裁Jeff Jones当月离职,并发表了一份言辞犀利的声明,称“现在形势明了,我在Uber所目睹和体验的都有悖我职业生涯中孜孜以求的信念和领导方式。我再也不能继续在这家用车共享公司任总裁。”
3月底,Uber地图和商业平台副总裁布莱恩·麦克伦登(Brian McClendon)辞职,其表示,想回乡从政,但将继续担任Uber顾问。
根据钛媒体统计,那段时间从Uber离职的高管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包括Uber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加里·马库斯(Gary Marcus)、无人驾驶汽车团队黑客查理·米勒(Charlie Miller)、Uber产品增长副总裁艾德·贝克(Ed Baker),Uber先进技术中心工程部顶级工程师拉菲·克里科里安(Raffi Krikorian)。
同月,Uber的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Tempe发生撞车事故。
Uber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Tempe发生撞车事故。图片来源/theverge
此外,4位Uber员工向《纽约时报》爆料,Uber使用了一种名为“灰球” (Greyball) 的技术工具来对付执法部门。因为,Uber自诞生以来便面临着法律上的困境,尤其是旗下中低端的UberX,很多司机缺乏运营资格,因此不少城市会认为这是非法营运。
执法人员往往采用钓鱼执法的方式,即用Uber叫车,之后处罚不合法的司机,轻则开罚单,重则将车拖走。为了应对钓鱼执法,Uber开发了“灰球”系统。
这一系统可以根据Uber积累的数据,判断叫车者是否为执法者,如果是执法者,那么该订单便无人响应,或者显示附近无车。这一系统获得了 Uber法务部门的认可,并在美国波士顿和拉斯维加斯、法国巴黎、澳大利亚、意大利、中国和韩国等地区使用。
2017年4月,麦克·艾萨克又在《纽约时报》发文,曝光了卡兰尼克的一系列劣行,包括以侦测欺诈为名收集用户信息,违反了苹果的保护个人隐私原则;Uber的人力资源部门对接到种种投诉置若罔闻,比如一名经理曾将杯里的咖啡泼在下属身上;卡兰尼克和另一家初创公司的合伙人将本应上交国税局的员工个税用来投资Uber,置朋友和顾问的警告于不顾。
据新锐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仅有4%的Uber签约司机能坚持为Uber服务一年。科技媒体Recode还报道,一位女性高管出于“对甚至更多的戏剧性事件兴趣寥寥”而离开了Uber。
2017年5月,美国联邦政府对Uber利用工具规避法律展开调查。
2017年6月,卡兰尼克被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包围,有人批评他将公司为生产后女员工设置的哺乳室用来冥想;有报道指Uber炒了一名拒绝配合司法调查的高级工程师,还有20名Uber的员工因性骚扰的内部调查被解雇。
彭博社报道称,57宗Uber人力资源部门的投诉还在接受调查;据Recode报道,在印度发生了女乘客被司机强暴的案件,一位Uber的高管竟然将受害女乘客的医疗报告向公司多人传阅,其中包括卡兰尼克和首席商务官埃米尔·迈克尔(Emil Michael)在内。
虽然事后该高管被解职,但埃米尔·迈克尔和卡兰尼克都未受影响。迈克尔曾担任美国国防部长特别助理。他在Uber负责公司全线具体业务的管理工作,与CEO卡拉尼克私交甚笃。
Recode获得的一份电邮还显示,早在2013年,卡兰尼克就建议员工趁公司集体放假发生性行为。
2017年6月11日,Uber的董事会召开会议,全体董事一致决定,采纳前美国司法部长埃瑞克·霍尔德所在律师事务所在为应Uber要求对公司进行调查后提出的建议,考虑让埃米尔·迈克尔次日辞职,让卡兰尼克放假,假期多久由他自己决定。这次会议开了六个多小时,董事会还计划任命阿里巴巴董事龚万仁(Wan Ling Martello)为董事会成员,吸纳更多独立董事。
2017年6月12日,埃米尔·迈克尔正式离职(钛媒体注:直至发稿,Uber还有5个高层位置空缺。Uber也被网友戏称为“真正的无人驾驶公司”)。
最新Uber管理层结构示意图:浅灰色为Uber长期员工,浅粉色为近期可能上位的高管,水红色为目前职务空缺。可以看出,在COO缺失的情况下,所有人都需向CEO卡拉尼克汇报,这种管理手段在现实中很低效。图片来源/Quartz。
2017年6月13日,卡兰尼克向全体Uber员工宣布,计划休假,归期未定。他休假期间,Uber的管理委员会将负责日常事务。
彭博社获得的Uber董事会报告副本显示,在卡兰尼克返工以后,董事会将剥夺他身为CEO的部分职务,指定一位独立的董事会主席限制他对公司的影响。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业绩爆雷,股价遭重创拖累全球股市
- A股半导体并购热潮汹涌,36家企业引领产业整合新篇章
- 英伟达股价创历史新高,市值逼近3.4万亿美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