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创业冷思考:创投的下一个"独角兽"在哪?

前几天参加一个投资圈的聚会,发现多了好多新面孔,他们大多很年轻,嘴里不离O2O、大数据;“瞪羚”、“独角兽”等词汇也用得十分娴熟。我突生感慨:10年前据说北京随便一建筑物掉根竹竿下来会砸到5个县长,今天被砸的,多半该得是天使和VC了。

创业热潮已经全面来袭,今天“北漂”的主力军,可能已经不是流浪歌手和酒吧驻唱,而是创业青年。随便找一个创客空间或咖啡厅,你会发现他们多半年纪轻轻,口中却谈论着整合、生态、资本运作这些大话题,分分钟让我等中生代VC人瞠目结舌。

疯狂的投资圈,疯狂的创业者,疯狂的所谓时代机遇……创业“产业链”已经全线沸腾。作为投资人——职业的天使、VC也好,非职业的土豪、财团也罢,本该扮演为淘金者修船摆渡的角色,如今自身也身陷其中,协演一出出创业to VC的好戏。

是的,是时候冷静下来思考一些东西了。今天,同样针对一个让创业者与投资人都热血沸腾的话题——下一个“独角兽”在哪——我们不妨冷思考,做一些理性的推演,看看创投的下一个10亿风口在哪,该往何处寻找新的“独角兽”?

真正的浪潮在哪里?

“互联网+”很火,O2O是浪潮?P2P很火,互联网金融是浪潮?马云说IT过时了,DT是浪潮?先别急着人云亦云下结论。

回看马云、张朝阳、俞敏洪、张近东、雷军、丁磊、马化腾等,这群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事业起步时正好赶上1992年真正改革开放,以及随后的中国互联网诞生。不怕事后诸葛亮地说,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时代大背景。

对这帮主导当今中国互联网经济的60、70后成功人士来说,改革开放和互联网诞生是他们的浪潮。那么今天,我们的浪潮又是什么?可能还得从宏观政经环境和科技发展角度去寻找答案。

宏观环境方面,迫于低增长的“新常态”压力,加速开明、开放是必然。从BOT到PPP的演进,从对专车和P2P的“放养”,都表明了这种趋势。科技发展上的大变革,则无疑是移动互联——它不仅是互联网的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全联接的生活方式,这种全新生活方式将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

弄清楚这些,对于当前真正的浪潮在哪里,相信你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实际上,当你深刻理解移动互联带来的巨大变革时,你就对云计算、O2O、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为什么如此热门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和理解。

to C还是to B?

移动互联时代,体验这两个字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致展现,催生了一大批to C的互联网新贵企业。但移动互联作为一种新生活方式,绝不应该被局限在消费领域,企业服务领域尤其需要这种体验至上的思维去改造,某种意义上即我们常说的“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重塑传统行业。

经纬合伙人左凌烨曾分享过这样一组对比数据:美国所有上市高科技企业中,to C与to B企业的市值比例是3:2;中国这一比例可能是50:1,甚至高达100:1。他说,中国的创业公司情况也如此,当前中国估值超10亿的to C公司比比皆是,而to B的则寥寥无几,几亿美金的都很少。

这是严重失衡,需引起资本市场足够重视。移动互联催生的业务交付模式与极致优秀体验,需要从to C企业过继到to B企业,以促使更多to B企业完成自我革新。美国的情况告诉我们,to C和to B创投资金的平衡对国家整体科技、经济实力有多么重要。

好消息是,我看到一些知名风投开始青睐to B企业的迹象,比如国内做APM的云智慧在2013年获得戈壁领投的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后,又在2014年获得红杉领投、戈壁跟投的2000万美元B轮,据悉该公司目前正在筹划C轮,估值超过10亿美金。

经纬的左凌烨也表示,企业服务类公司在经纬、真格、K2VC的投资案例里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是未来重心。这或许正应了“做VC也是创业”的经典说法,to C还是to B,对VC自身也是一大抉择。

新10亿企业哪里寻?

一年一度的“互联网女皇”报告是投资和创业人必看的情报。去年的报告中,“女皇”点出了美国14家潜在的“独角兽”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这14家都是SaaS企业,而且其中至少有10家是to B的,包括协作办公新贵Slack、BI软件公司Domo、在线CRM服务商Intercom等。

在Copy to China定律仍然成立之时,这表明一个风向:在企业服务,在云计算领域,中国创业企业迎来了良机。理由很简单,如我上面所说,企业服务行业面临着一场不亚于移动互联网之于消费领域的改造的重大变革:企业IT从传统架构向云计算迁移,企业业务运营从复杂的“面向过程”朝简易的“面向对象”转变。

这是真正的巨变!IaaS、PaaS出马革了传统IT架构硬件基础设施和虚拟服务器与操作系统等中间件的命,SaaS一上来又革了传应用统软件的命。步入云端后,企业需要打交道的只剩下“看不见摸不着”的云端资源和支撑业务运营的应用软件——而且这些应用软件本身也处于快速云化进程中,可想而知整个IT界将发生何种裂变,IT重构对云计算创新企业又意味着什么!

云计算重构IT所释放出来的商业机会在美国已经展露无遗。把亚马逊与一般电商平台拉开身位的,是它的AWS云计算业务;Salesforce凭借SaaS模式,引得国内CRM平台纷纷效法转型;Slack新沟通协作方式引发的资本热捧,也让国内SaaS服务商“趋之若鹜”……这些领域,潜在的“独角兽”正在快速长成中。

APM里的大机遇

我上面谈到,云计算重构IT架构后,企业能面对并掌控的,只剩下支撑自家业务的应用,它们关心的重心变为:我的应用性能足够优秀吗?我能给用户交付最佳的使用体验吗?这里面的机遇,正属于APM。

Gartner最新发布的APM魔力四象限报告显示,这个当前实际规模仅40亿美元的市场,目前云集了New Relic、AppDynamics、Compuware,以及微软、IBM、惠普、CA、BMC在内的40余个竞争者。去年7月,APM创业企业AppDynamics宣布获得1.2亿美元巨额融资,估值超10亿美元进入“独角兽”阵列。

新兴APM服务商也好,传统IT设备、软件巨头也罢,它们为何纷纷扎堆这个领域?说白了,它们争夺的是云化IT时代的“企业服务入口”。云时代的企业IT架构,只剩下云端底层资源和企业端应用软件两大层,而云时代的APM,有能力演化成云端资源和企业应用之间的新的一层,成为企业运维、运营打交道的统一入口。

to C市场的“独角兽”们已经证明,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性能之于体验,体验之于业务的重要性前所未见。据估算,网络延迟每增加0.4秒,亚马逊每年将损失16亿美元;网络延迟每减少0.4秒,雅虎网站的访问量就会增加9%,而这都会转化为金钱。无性能、不体验,以性能监控起家的APM,背靠云化IT这个大浪潮,注定在to B市场会大有作为。

APM在中国情况如何呢?玩家不多,主要有云智慧、听云、OneAPM等,它们出身不同,产品侧重不同,对APM终极发展形态的理解也不同,未来发展奔头也不会同。但不可否认,考虑到中国市场体量要远大于美国,这个领域还存在巨大机遇。

补注:在我快写完这篇随笔时,“2015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公司100强”榜单也发布了,做APM的云智慧也在其中,看来中国业界也开始认识到APM里面的价值,是一件好事。(文/ 专栏作家:非著名VC老兵)

原文地址:http://wemedia.fromgeek.com/1481.html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6-25
热创业冷思考:创投的下一个"独角兽"在哪?
前几天参加一个投资圈的聚会,发现多了好多新面孔,他们大多很年轻,嘴里不离O2O、大数据;瞪羚、独角兽等词汇也用得十分娴熟。我突生感慨:10年前据说北京随便一建筑物掉根竹竿下来会砸到5个县长,今天被砸的,多半该得是天使和VC了。创业热潮已经全面来袭,今天北漂的主力军,可能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