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3年1月初的一天晚上,我跟朋友在华侨城吃饭,一顿饭的时间,《首席访谈》突然涨了2000个粉丝,我当时在想,这些粉丝折合成人民币应该能值2万块吧,如果每顿饭都涨粉的话,我愿意每天都请她吃饭。”
“一顿饭,我每隔10分钟就要刷新一下数据,那种增粉的感觉太好了。”毕竟,《首席访谈》以前只是断断续续地更新一些文章,3年时间粉丝总共才1万多一点。
“当时觉得新的一年里能做个10万(关注)大号就好了,从来没敢想过百万粉丝或200万。但我现在觉得,做成一个有500万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也不是没有可能”。
饭桌上聊起这个话题,起先是我问《首席访谈》创始人许浒传接下来对于商业上的规划跟思考,我们一起讨论《首席访谈》未来更多的可行性,延伸出了过往还处于“幼时”《首席访谈》的回忆录。接下来的内容,我们一起看一点不一样的“百万大号”。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连年走低。《首席访谈》却还能在2023年快速发展,不断出圈,短短一年,在创新型媒体IP账号中已然跃身成为头部——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既有态度也有高度。
跟许浒传聊天,提到《首席访谈》的成长,娓娓道来的很多细节如同亲历,外界看来“忽然”间爆火的大号,其实确实有些规律可循,同时也有着非常实际的方法论,但大部分人既做不到,也无法坚持,所以《首席访谈》成为了今天的“首席”。
02
2020年2月,新冠疫情全面爆发,依托于过往在凤凰网做内容的团队,《首席访谈》公众号投入运营,1个月的时间里,采访了100多位企业家,讲述疫情下的焦虑和思考,这些文章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但主要的发布渠道仍在凤凰网。
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许浒传对于《首席访谈》的更深思考:“我发现企业家们非常需要被采访,大部分企业家都很能讲,讲自己创业、讲使命愿景、对于未来企业的发展根本停不下来,所有的输出也都是真知灼见,但如果你要他们把自己两三个小时能够讲出来的东西写成1500字,非常难,优秀企业家们也有自己的短板——在内容的提炼、输出上,他们是欠缺的”。
“一开始,因为有着过往凤凰网的背景,我们把自己陷入到了”精英媒体“的身份感中,新媒体的流量我们很羡慕,但放不下主流媒体的身段,我们也完全没有去运营过任何视频平台。”
2021年5月,《首席访谈》视频号注册完成,接近两年的时间,团队上下都在下决心要不要去做这件事的路上,直到2023年1月才开始运营,也有了文章开头一顿饭增长2000个粉丝的故事。
谈及为什么用“访谈”的形式,许浒传最早对于《首席访谈》的思考及定位是:做思想、知识的搬运工。
过去他招聘过很多员工,一开始招211的,后来招985的,先是招毕业3年的,后来招毕业5年经验的。但即便是这样一群人,依旧写不好一篇文章。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行业都不一样,今天是新能源,明天是生物医药,后天又是另一个行业,要想写好这些行业相关的文章,不去研究行业的人根本没有办法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好的内容生产者一定是企业家本人,而如果我们只是去做内容的提炼整理,这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带着录音笔去找这个行业的专家或企业家就行了。”
于是,大量知名企业家、意见领袖的各类内容不断出现在《首席访谈》。许浒传说:“优秀的企业家、专家对于行业的理解、经验以及自己独到的思考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你跟大佬们的距离其实非常近,就是手机屏幕到你眼睛这30厘米。”
在这个阶段,对于当下的定位以及内容产出方式,是许浒传不断在思考的问题:“在做“知识搬运工”的过程中,我心里其实也很忐忑,很多人会认为我们的内容有一部分不是原创,我们在进行二次创作或者转载的过程中对方允不允许,直到我们原创拍的一条创维董事长黄宏生,被另外一个大号转载,我突然就释怀了,互联网是一个共享、开放的平台,只要能够提供价值,那这件事情就值得做,《首席访谈》的内容欢迎一切转载。”
传递品牌善意,是《首席访谈》步入第二个阶段后许浒传的思考及总结。
诚然,企业家都是优秀的,但也是孤独的,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创造并且提供了价值,但没有一个企业家不孤独,每一位可爱可敬的企业家内心都很难被外界关注到,他们需要有一个窗口来发声。
这个阶段,《首席访谈》是企业家们内心世界的“传声筒”,致力于向社会公众、投资人、合作伙伴和员工传递信心与善意,在这个过程中,继承了凤凰卫视的内容原则:“有风骨、真性情、敢担当,有温度”。
《首席访谈》作为一档对话节目,访谈过程是没有提词器、不为嘉宾准备台词的。
“我不希望嘉宾在节目里表演,我希望呈现他们真实的思考和状态。”
在专访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时,主持人直接提问“百果园的水果为什么卖这么贵?”
专访张琦时,也是问她:“有人质疑你没有企业实操经验,你那些内容都是抄来的。”
节目嘉宾给出来的都是正面、直接的回答。
《首席访谈》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快速成长,但也并不是没有过困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其实也是有些迷茫跟迟疑的,人人都可以自拍视频的年代,别人为什么要找我们来拍,我也并不知道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在哪里。
“但随着《首席访谈》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主动找到我们,希望能有人从‘第三视角’来传递品牌的价值跟理念”。
至此,《首席访谈》步入更高的阶段:为君子立言、为时代立传。
“如果我们只是采访某一个个体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感知到太大的意义所在,但如果我去采访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100位专家时,500人、1000人……再过50年或者100年回头来看,我们做的事情是在记录这个时代。
你可以从我们的内容中看到21世纪20年代的精英、专家、企业家们,他们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对于当下的社会又有着怎样的思考,他们会如何表达;当我思考到这些的时候,我也更清晰自己的使命和愿景。”
03
聊到《首席访谈》成功的流量密码,许浒传的回复真诚且实在:内容、标题、数量。
一、内容是基础。今天通过短视频输出的内容只有两个价值:
1、帮用户节约时间——比如说樊登读书,可以把一本需要读好几天的书进行提炼,用十几二十分钟就能够让用户获取到关键知识点;
2、帮用户打发时间——很多娱乐类的视频内容就是这样,用户不需要进行思考,你只需要让他感到你的内容有爽点、笑点就可以。
“我经常会拿包子铺做比喻,有很多人卖包子,他是不吃自己家包子的,但我们《首席访谈》的内容,它首先是打动我的,我可以给我的孩子、家人、朋友看,我能够把它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里。”好的内容具有人格魅力,用户欣赏你,自然会选择走近你,关注你。
二、标题是关键。“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大学老师上课会说,对于我们做广告的,要在5秒钟之内吸引用户。但在今天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只给你两秒钟时间,第1秒钟觉得想看,第2秒决定是否继续看。
比如”与李嘉诚一起投资英国房产“跟”李嘉诚投资英国房产背后的商业机密“相比较,后者就是会更吸引用户。因为你的标题让用户知道,你的内容与他相关,或者,他能够获取到价值。”
三、数量是保障。“到今天为止,《首席访谈》已经更新了几千条视频,首先在数量上就跟其他很多大号甩开了距离;日更只是更加基础的基础操作,《首席访谈》现在每天更新7-8条内容,我还在思考是不是太少了;很多人给自己定了很大的目标,立了很多Flag,最后死在了更新的路上,日更都做不到,就别想着出圈了。
我们有一期采访商业导师张琦,她有一周的时间输出更新了2000多条视频,所以才有了后面的爆火,我们经常总结,平台的流量机制是需要去撞的,有时候你非常用心的内容反而数据不好,只有当你更新的内容数量够多,才能博得更多流量。”
至此,关于《首席访谈》的发展过程、一路走来的经验与总结已经非常清晰。
经历过巨大流量的涌入、也经历过被平台限流、粉丝没有增长的日子后,作为创始人,心态很难不被流量左右:“运营《首席访谈》这一年以来,最大的心路历程就是每天的心情随着流量而起起伏伏。
如果一天能增长2万粉丝,甚至是高峰的时候有4万粉丝,那就非常的嗨,一旦一天只增加几百粉丝,1000多粉丝,那就相当的down,其实以前公众号每天增粉几个也很习惯。觉得正常。”
再回归到最初关于未来的规划及思考时,我得到的答案是:“未来《首席访谈》会成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上,会有更多原创、更加垂类的访谈节目。每一个行业,甚至品类都会有独立的栏目;我们采访的嘉宾,将不再局限于马蔚华、黄宏生这样的知名企业家,通过对话,将让更多不为人知的创业者被看到。”
(作者:纪霏嫣,自由撰稿人,无限轻松联合创始人,开过民宿,做过广告,现专注于新媒体IP全案带教陪跑。)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