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主办,汽车金融分会承办的“2023中国汽车金融产业峰会”举行,现场颁发了2023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优秀会员-创新服务奖,百融云创荣获该奖项。此奖项是协会为嘉奖会员单位积极开展汽车金融业务,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所设立的优秀会员奖项,充分表彰了百融云创为汽车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百融云创专家潘月鹏先生与行业内诸多代表与专家,针对汽车金融新格局,新变化等议题进行探讨。
潘月鹏首先用全景视角展现汽车金融的市场格局:从行业层面上看汽车金融市场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汽车金融在新车的渗透率是58%,在二手车的渗透率是38%;市场参与主体也有了变化,以前持牌汽车金融公司、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这三大主体的市场份额是“五三二”比例格局,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是“四四二”的比例格局,可以看到银行系的份额在不断增加;同时,汽车金融品类也在变多,有新车、新能源、商用车和二手车。很多机构的业务也在变的多元化,如有的机构同时经营新车、二手车和商务车的业务。
潘月鹏指出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汽车消费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平台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加剧过度授信情况。有些机构不断增资,抢占市场,借贷成本更低,审核更加便捷,这也使得C端客户借贷申请的次数在逐步增加,客群的共债压力也逐步上升。二是从2021年起欺诈案件高发,并且欺诈手法不断升级和创新,导致不良率逐渐攀升。
面对新的发展态势,潘月鹏说:“我们建议汽车金融机构从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强风险管理与策略、加强存量资产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尤其是在风险体系的建设方面,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数智手段的运用,打造出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形成‘客户、产品、服务’三位一体的有机联动,为零售客户 经营全面赋能。”
对此,潘月鹏建议金融机构要聚焦七个环节,来构筑风险防线。
渠道管理
渠道是风险来源的第一关,汽车金融行业大部分的进单来源是线下的经销商、厂商,并且渠道的差异化比较明显,金融机构需要针对渠道采取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并且,更要将渠道的管理穿透到最底层,实现全面管理。
反欺诈
现在欺诈作案的手段在不断升级,如果仅利用已有的样本去构建模型,由于信息是滞后于整个市场情况,会使得对欺诈行为的识别不那么精准,建议金融机构可以用一些无监督学习的算法,异常检测的方式,对反欺诈进行新模式探索。
差异化审批
建议金融机构把信用评分作为工具,将客户分层。对于优质客户可以自动通过,对于非优质客户,可以采取抵押补充一些增信等措施,实现差异化处理。同时,机构也可以引进第三方对客户进行交叉评估。借助第三方的产品,综合对客户进行分层处理。并且,引入外部产品也能有效提升自动通过率,审批流程的精简能大幅提升产品竞争力。
额度管理
过低的额度的授信会导致客户的流失,但过高额度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风险,这就需要对客户实现精准的额度管理。额度管理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形势等宏观因素,另一方面要从微观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比如客户本身的信用水平、收入水平和负债压力等综合维度,并以此作为授信额度的决策基础。再结合一些人工经验的判断和调整,给出最终的额度。
风险定价
长期来看市场的趋势是由不均衡向均衡转化,金融机构只有确保信贷资产价格和风险相匹配,才能持续平稳的盈利。在对于高风险客户有比较精准的衡量之后,可以在其风险水平上提高定价幅度,从而由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这样机构才能更好实现利润增长。
贷中预警
汽车金融行业的客户一旦违约,资产追回或损失挽回的可操作周期非常短暂,黄金周期一般是2到4周。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贷中预警体系,通过贷中预警,对客户的风险情况进行扫描,在黄金周期预警高风险客户,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手段,以保证整体资产的健康度。
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建议金融机构构建不同的贷后还款提醒模型,并搭建相对应的策略方案,对逾期客户进行分层管理,提早识别风险,提高资产回收率和降低整体的债务管理成本。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