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围绕文旅、国潮文化打造的传统IP和蕴含科技与神秘的现代化艺术,以数藏为载体,在虚拟世界不断碰撞,不断营造出年轻人新潮流。
数字藏品,助推新融合与新消费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旅、文化产业正经历转型与重塑。数字文化、数字文旅消费有望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新增长极。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 融合发展”,同时,国家发布文件《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与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八项重点任务。
各个长假,正是居民消费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旅游研究院去年发布的春节文化消费调查指出,文化体验成为节假日休闲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从消费方式来看,线上与线下文旅、文化消费场景实现了 融合。数字藏品具备文化表达与旅游互动体验相融合、线上与线下智能联动等特点,成为节假日期间数字文化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器。
“数字藏品是数字科技和文旅、文化产业的完美结合,是一个既可以令传统文化‘活’起来,又可以带动旅游产业‘热’起来的绝佳载体。”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春发表示,数字藏品有助于满足年轻人的文化消费文旅需求,在“旅行特种兵”、“City walk”等概念兴起之际,有助于探索文旅、文化和艺术创新融合发展的可行之路。
数藏让年轻人找到文化自豪感
当被问及对哪类数藏最感兴趣时,很多网友纷纷表示:“那肯定是传统文化、旅游景区相关的。我们都希望能买到相关主题的数字藏品。有时候可能还有其他的实体赋能”
《2022数字藏品研究报告》指出,如今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自信,年轻人也成为了旅游群体的主力,同时,故宫文创、国家宝藏、航拍中国等风靡全国,有不少新生代消费者反映,通过购买数字藏品找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比如今年,很多平台新发布的传统文化藏品以及文旅融合藏品上线瞬间售罄,藏品推荐等交流群内关于这类藏品的讨论声居高不下。
业内人士表示,数字藏品赋予了传统文化和文旅景区更为年轻化的样态。传统文物、宝藏、非遗艺术、旅游景区,不再是沉睡在箱底的老古董和一成不变的样子,而成为被年轻人追慕的潮流语言和社交符号。
例如十八数藏近期推出的《金石雅韵》系列数字藏品,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数字藏品这一新载体,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生命力的体现。该藏品以篆刻艺术为创作来源,将篆法、章法、刀法于一体,将篆刻艺术与诗词文化有机地融合,创作出了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为大众展示了丝丝入扣、形神兼备的数字藏品。
除此之外,十八数藏携手杭州博物馆打造了《探秘杭州博物馆》系列数字藏品。围绕杭博雕工精良、抛光细致、古韵十足的青玉簋式炉,造型生动、雕刻粗犷有力、形体饱满的青玉双螭把杯,栩栩如生、精妙传神的白马驮经玛瑙摆件,线条流畅、形态逼真、蕴含文化与习俗的石经幢等珍藏文物,以动态数字化形式,领略穿越千百年的珍贵文物之美,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魅力。
同时,十八数藏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唯一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围绕集茶艺、音乐、戏曲、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茶百戏,推出系列动态数藏,展现了茶汤里的书画艺术和茶文化。
相关学者表示,大量传统文化类、文旅类数字藏品的出现,既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表现,让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变得更加高效,推动地区文旅及经济发展,也让更多年轻人的文化自信被点燃。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将通过数字藏品相关技术创新,实现文化数字化,把握年轻用户的心,并以文化扩展产业边界,进而推动实体产业智能化升级。
一幕幕数字时代特有的新场景,通过区块链技术,以更生动、更便利的方式走进大众的视野,借助数字藏品得以展现。
在Z世代已经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数字藏品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商品,能在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正说明了数字藏品已开始从小众圈层走入大众视野,并逐步引领中国年轻人的潮流喜好。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可信区块链分会会长、十八数藏负责人柏松表示,当下能创新的是承载技艺与文化的场所和载体,希望今后通过数字营销、IP孵化、创作者扶持等全方位的内容生态闭环,讲述中国的故事,传递社会的声音。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