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国内首次以能源电子为主题的全国性赛事——第一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在四川省宜宾市正式启动。
据了解,本届大赛以“创智能源电子,筑梦产业创新”为主题,设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产品、关键信息技术、重点终端应用四大分赛道, 聚焦制造端,加速推动能源电子领域新产品、新模式、新应用产业化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新路径。
核心观点速览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时杰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希望通过本届大赛,带动创新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和 融合,提高前沿技术的知识产权自主化,建立我国能源电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
今年上半年,我国能源电子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6月份,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均超过65%。5G通信、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扩大应用。下一步,电子信息司将继续加强产业统筹规划,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光储端信”融合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实力,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宜宾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宜宾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薛庆
近年来,宜宾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加速拓展数字经济新蓝海和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新赛道,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连续4年进入全国GDP百强城市并持续进位。薛庆提出,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大赛,集聚更多的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企业,提升全市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沙南生
电子信息技术与新能源需求的深化融合,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标识,并催生以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产品、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为主要领域的能源电子产业。我们期望本届大赛能够引导产业各方力量,共同发现并突破产业供给堵点、卡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推动能源电子全产业协同和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创新主动权,为能源革命、应对气候危机寻找和贡献中国方案。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苏平
作为工业制造大省,四川省在能源电子产业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2022年,晶硅光伏产业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实现营业收入约22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6万亿,规模居中西部第一。下一步,我省将夯实技术创新基础,引导产业梯次布局错位发展,加快先进产品技术示范应用,加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能源电子新高地。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
在国家“双碳”重大战略背景下,我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光伏已经从少数环保爱好者的“贵族”用电,进入到了千家万户。在国内光伏同仁的努力下,光伏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在国内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检集团光伏检验认证院院长王冬
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阵营中的明星产业,具有显著的环保和经济效益,是优质的绿色能源之一。以本届大赛为契机,按下光伏产业创新驱动的启动健,引领新能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阳光之下,生态之上,科技与创新并重,发展与绿色并行,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中国”建设。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
本次新型储能产品赛道将打造公平竞争平台,树立储能技术的标杆促进储能新技术的发展,推动储能行业技术进步。希望通过大赛,吸纳全社会各界的一些创新的力量和智慧,来促进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以赛代交流,来展示最新的国家的成果,从而推动储能的进步。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袁宇波
重点终端应用分赛道旨在构建能源电子产业交流、创新、融合的平台,汇聚全国的产、学、研、用、金等全环节的资源,集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演覆性创新技术,深入推进我国能源电子产业及重点终端应用方面加速发展、应用广泛推广及生态构建,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推动能源电子名领域技术突破和产品供给能力提升。
重庆大学原副校长廖瑞金
关键信息技术分赛道旨在支撑落实“双碳”目标指引下能源电子领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构建能源电子产业交流创新融合平台,深入推进构建生态建设,加速发展关键信息技术领域应用推广和生态构建至关重要。能源电子产业的关键信息技术,具有创新强、发展快等特点,亟需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力量,需要广大同仁的努力和奉献!
2023年伊始,工信部联合六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能源电子产业既是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能源生产、存储和利用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中坚力量。本届大赛将为能源电子产业细分领域搭建有效交流合作平台,以赛促产,多赛道竞相迸发,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新能源需求融合的不断深化,我国能源电子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全新机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