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带来的威胁日益严重,世界范围内的脱碳行动步伐加快,从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过渡的能源转型需求也更加迫切。株式会社电装(以下简称“电装”)瞄准氢社会的未来,通过利用自身在汽车领域研发中所培育的技术,应对“制备”和“利用”氢能等开发领域的挑战。
氢能是一种公认的理想清洁能源,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而备受关注。在作为能源使用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如果在使用上取得进展,那么电力部门以及无法电气化的设备便可实现脱碳,甚至难以实现纯电动应用的大型商用车的脱碳也将指日可待。此外,还具备能够“储存”的特性,通过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剩余电力转化为氢气并长期储存,也将大大缓解能源自给率低的压力。
尽管氢能的使用备受期待,但也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比如需要同时解决“制备”、“储存·运输”、“利用”等氢能供应链中的技术课题。如果氢能的供应链不完善,便难以普及氢能。为了提高氢能普及利用率,需能够从可再生能源中有效地生产清洁氢能*1,并且运输得当,才能扩大利用范围,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同时解决氢能供需两端的问题成为普及氢能的关键所在。
电装在氢能领域的优势
早在20多年前,电装便参与了商用FCEV汽车(燃料电池汽车)“MIRAI”系统相关产品的开发和量产。开发之初人们对氢能还普遍存在危险易爆的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装带着“必须保证氢能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的信念投入研发,在MIRAI社会化的研发过程中,电装最终开发了可安全、快速加注氢能的技术,并实现将氢能有效转化成电能,电能转化成驱动能量。
在努力实现FCEV普及的同时,电装还希望将技术应用扩大到开发利用氢发动机等氢能内燃机领域,在移动领域之外,如定置型燃料电池、工厂炉的氢利用、“制备”氢能的水电解装置的开发也将是电装努力扩大氢能利用范围的方向。
同时应对“制备”和“利用”氢能的挑战
在氢能普及方面,“高效率”和“耐久性”是关键点。事实上,这些技术挑战与汽车系统的要求亦存在共通之处。电装在高效利用能源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能够充分利用能源的热力技术,在研发电驱动产品过程中积累的电力控制技术,以及将产品性能提高到更大限度的材料技术,将这些技术投用到制备氢能的水电解装置便能够提高电解效率,如果用于利用氢能的燃料电池,则可以提高发电效率。
同时,耐久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系统很容易发生故障,或者因为维护困难导致运行率下降的话,那么效率再高、性能再好也将失去意义,电装拥有大量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生产技术,可确保在世界多地不同的环境中正常运行,此外,还通过传感技术对系统运行进行持续监测,从而实现系统长期安全有效的运行。
尽管如此,氢能仍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领域,毕竟在氢能供应链中,每个场景的技术要求不尽相同,有需要灵活性、也会有要求稳定性、亦或是小型分散型、大规模集中型,因此电装通过对多种不同的可能性反复验证,为满足这些需求不断扩充系统阵容,例如作为水电解装置的SOEC,通过采用模块化结构系统,可推进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应用的开发,根据使用场景亦可将这些系统组合使用。
挑战之外,实现碳中和的循环社会
电装环境中立系统开发部表示:我们希望从移动领域开始,将挑战扩展到工厂等产业领域,后续将氢能利用辐射至社会层面。通过扩大电装的研发领域,为氢能的供需两端作出贡献,并在未来突破氢能成本的课题。一旦氢能成本得到控制,二氧化碳作为材料和燃料再利用的碳循环举措也将取得进展,与碳循环相关的基础物质、化学品和替代燃料等众多技术都将需要低价氢能,实现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的循环社会也将更近一步。
实现清洁能源循环的社会,氢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地球的美好未来,电装坚信,与氢能相关的开发,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其成果最终都会反哺到每个个体身上,未来还将继续迎接氢能技术开发的挑战,通过与各领域的合作伙伴精诚合作,集结各企业的技术和经验,共同解决课题,为实现氢能的有效利用,推动社会的脱碳进程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电装官网*1 清洁氢能:利用可再生能源生成的氢能源)
电装公司介绍
电装是世界先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之一。在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278名。如今,电装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200家关联公司,集团员工数约17万人。作为电装在中国的统括公司——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凭借近年来在社会责任事业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所作出的成绩,在2021年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中名次位列14,荣膺《南方周末》“2021年度杰出责任企业”奖项。目前在国内设有生产公司、销售公司以及软件开发公司等共计30多家关联企业,员工约17000人,建立了完善的销售、售后服务和生产供应体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