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大5.5G产业?李福昌:中国联通三维度推进5.5G实践

全球5G商业4年多来,不论是网络规模,还是应用创新都取得瞩目成绩。在网络建设方面,据GSMA公布数据,目前全球5G商用网络达243张,发布终端数达到1798款。

在应用创新方面,ToC/ToH/ToB全场景应用走向纵深。比如,5GtoB已跨越从0到1的孵化期,向着从1到N的规模发展迈进。

中国作为全球5G引领者,不仅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还实现5G套餐渗透率超过60%、5G用户渗透率超33%、5G行业应用案例达5万个。

其中,中国联通作为5G网络发展主力军,积极发挥“5G专网+行业终端+平台应用”一体化能力,加速5G应用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一方面,截至2022年底,中国联通已拥有5G基站117万个,5G网络下载速率超4 Gbps(北京冬奥5G毫米波网)。另一方面,中国联通积极探索5G应用,打造超19000个5G规模应用,行业专网客户数超过4500个。

如今,当探索3年的5.5G成为大家认可的5G网络下一步升级演进的必由之路时,中国联通是怎么看的?在5.5G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与实践?未来如何发力5.5G时代?

在4月中旬HAS2023期间的“迈向智能世界”主题论坛上,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总监李福昌向来自全球多国的分析师们,回应了以上问题。

勇攀高峰:积极研究、探索5.5G

行业数字化的持续推进,以及新业务日新月异发展,对网络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比如,VR、AR等技术应用的逐渐深入,对5G网络带宽、时延提出更高要求;智能工厂的发展,对5G网络确定性、时延、上行也提出新要求。

5G网络该如何演进?其实,早在2020年,业界便提出了5.5G愿景。2022年,3GPP等全球性权威通信技术组织共同推进5G演进技术5G-Advanced(也就是业界提出的5.5G),启动标准化工作。

如今,5.5G已经被很多人认为是5G网络下一步升级演进的必由之路。中国联通作为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排头兵,在5.5G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和研究?通过李福昌的介绍,我们发现中国联通的贡献非常大,超乎想象。

在5.5G产业探索方面,2021年5月,中国联通与华为召开5G-Advanced技术联合创新发布会,双方共同发布了包含“智构新视界、智享大上行、智慧超感知”三大赛道的智慧系列5G-Advanced技术创新合作计划,为推动5.5G发展明确了方向。

之后在5.5G产业技术发展方面,中国联通进行了超大容量、网联自动驾驶、通感一体、RedCap、无源物联及5.5G网络内生智能等前沿专题研究,持续推进端到端测试验证与应用场景孵化,加速数字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创新融合,促进5.5G产业发展。

在5.5G网络性能验证方面,今年3月,中国联通携手华为完成基于5G-Advanced技术下行10Gbps峰值速率技术实验。

在5.5G通感一体探索方面,早在2021年举行的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联通就与华为联合行业伙伴发起“智慧超感知产业推进倡议”,呼吁围绕5G通感一体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加速标准定义,构建产业生态。

在此次大会上,李福昌重点介绍了中国联通在5.5G 通感一体方面的具体举措。一方面,在5.5G通感一体标准方面,从2021年起,中国联通就担任了IMT2020通感工作组副组长,推动通感融合在国家标准化组织立项。2022年,在“中国联通科技创新及实践成果发布会”上,中国联通正式发布了《中国联通5G-A通感算融合技术白皮书V3.0》。

李福昌还介绍道,中国联通在RedCap标准制定中,已牵头2项国际标准、3项行业标准,联合牵头3项行业标准。同时,中国联通与IMT-2020(5G)推进组,5GAIA(5G应用方阵)等产业推进组织联合发布 2项团体标准、2本白皮书。

另一方面,在5.5G通感一体场景探索方面,中国联通在“通信感知一体化”“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海量物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在2021年底举行的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联通与华为等合作伙伴联合发布了业内首个《智慧超感知产业联合推进倡议》,邀产业各方共同探索“智慧超感知”的应用场景,首次提出将感知作为通信行业发展的新发力点。

敢为人先:开展系列前沿实践

中国联通积极探索、研究,为5.5G行业绘制了崭新蓝图,但想要推动5.5G产业快速发展,丰富的应用场景则是推夹器。中国联通在打造5.5G推进器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其实这些运营商具体的实践,也是业界非常期望看到的,因为这关乎5.5G应用商用的进程。

对此,李福昌分别介绍了中国联通在“通信感知一体化”“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海量物联”三方面所做的具体实践。

首先,中国联通积极推进基于通信感知一体化的无人机场景验证。随着无人机的普及,我们经常看到航拍爱好者使用无人机拍摄视频,但随之带来不明飞行器闯入敏感区域、对电力等设施造成破坏等问题。

2022年,中国联通携手国家电网、华为等产业伙伴,首次验证了5.5G通信感知一体化能力在电力行业防无人机黑飞场景的应用。中国联通利用5.5G单基站1000m探测距离,分米级探测精度,0.5m/s的速率精准度,可对无人机实现精准跟踪,实现对无人机位置的连续移动轨迹管理,减少由于非授权飞机侵入造成的电网大面积故障的风险。

“这为通感一体技术在智慧电网、智慧交通等场景的应用提供了样板示范作用。”李福昌表示。比如,在智慧交通场景,运营商可以通过NaaS平台,开放感知数据的API接口,与地图、道路运营等服务提供商合作,为驾驶员等用户提供超视距路况实时预警、恶劣天气的安全导航服务等服务,实现商业变现。

此外,运营商还可通过B2B模式,直接为交管局等政府机构、公交、的士等运营企业提供从感知数据API,到上层云服务应用的端到端集成服务。

其次,中国联通打造基于URLLC(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通信)标杆项目。随着柔性工厂等场景探索,工业智能化对网络的低时延、高可靠提出更高要求。以URLLC为代表的5.5G能力,成为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必备能力。

为此,中国联通与伙伴合作,积极打造基于URLLC标杆项目。李福昌介绍道,经过一年探索,中国联通与长城精工汽车、华为打造了产业联创创新标杆项目。据悉,该项目将URLLC用于汽车制造OT现场网络。比如,在河北保定精工自动化工厂内,中国联通搭建了业内首条5.5G URLLC超高可靠柔性产线,验证实现了无线空口低至4毫秒的时延和99.999%的可靠性。

李福昌强调道,中国联通URLLC实践,可为5G全连接工厂核心网络的构建提供四大价值。

中国联通通过部署5.5G无线网络,提升柔性制造效率;通过5.5G创新能力开辟5G+工业控制新赛道,激发工业自动化工控创新;在高端制造企业的网络架构优化上,打破传统工业内网架构,实现扁平化组网;与合作伙伴携手基于OpenLab开放实验室、长城精工项目实现产线提供商全面联合创新。

中国联通正在基于5.5G URLLC模组样片孵化无线化OT设备,并通过5.5G网络实现与工业协议的XSO跨层协同技术在产线上的测试验证,实现网业协同提升整体系统的效率。“今年上半年完成5.5G首条柔性试制线的规模验证,并在下半年启动迈向商用产线进程。”李福昌讲道。

最后,中国联通积极推进RedCap产业发展。2022年9月,中国联通在山东完成全国首个RedCap终端接入5G网络的内场测试,并在上海开通了40+个小区连片部署的规模示范区。今年,中国联通在广州完成目前为止全国最大规模的RedCap预商用验证,并对160多个站点进行RedCap网络规模开通以及连片组网场景化验证。

李福昌讲到,中国联通在重点行业打造应用示范标杆项目。比如,2022年,中国联通在广东、上海分别完成了全球首个电力和车联场景的RedCap技术验证。今年,中国联通已规划了面向工业互联网、视频监控和车联网3大方向进行首批试点项目的验证。

此外,在今年2月举行的MWC2023期间,中国联通重磅发布业界首款雁飞RedCap商用模组。该模组可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据悉,雁飞RedCap模组成本为现有模组的50%,将功耗同尺寸LTE Cat.4模组的80%,可满足了敏感场景的需求。

“未来RedCap将助力5.5G时代为行业带来爆发式增长的拐点,打造万亿中高速物联新空间。”李福昌表示。

笔者观察:深化成果、做大朋友圈、推动技术应用,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想要做大5.5G这块蛋糕,仅靠一家企业难以实现,而要靠产业各方共同发力。

我们认为中国联通与华为等伙伴的联合创新合作树立了楷模。回顾可知,从2021年,中国联通与华为开启5.5G三大赛道,到2022年双方公布5.5G三大赛道取得的成绩,再到今年无人机等应用场景的落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联通与华为等产业伙伴的携手同行。

未来,在探索、研究、实践过程中,中国联通如何推动5.5G产业发展,备受关注。

对此,李福昌表示,中国联通将依托长城精工项目打造全球首条5.5G URLLC柔性产线,持续深化5.5G URLLC先锋营成果,做大URLLC产业的“朋友圈”,从而让5.5G网络进入工业现场级网络;深入推进5.5G通感一体创新能力试点,让基站和光纤具备雷达般的能力,扩展通信网络的能力边界;深化各类型物联技术应用,让RedCap在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安防监控为首的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商用,最终实现5G通信一张网的海量联接。

从李福昌演讲中,我们不仅看到中国联通在5G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更看到中国联通与华为等伙伴积极探索、研究5.5G技术,已开展了丰富的5.5G实践。

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未来,我们期望中国联通在URLLC、通感一体、RedCap、毫米波等领域继续积极实践,推动5.5G走向成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