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容得下李白

短视频能否容得下李白?

问这问题,是因康震的一番话而起。

今年5月27日,他在抖音直播时说:「如果古代就有抖音,我相信,李白会是第一个把诗词发在抖音上的人。」

理由是:「为什么古代诗人会将诗词题写在墙壁、廊柱、器物、山川和驿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诗人希望借助更多的媒介,将自己的作品传播给更多的人。」

这么说,很多古代诗人需要跟麦克卢汉连个线。

问题是,短视频容得下李白吗?

他在唐代是顶流,若穿越到短视频时代,会不会被Rap和喊麦打败?

现在看,至少解读李白的人能为短视频所容。

这两天,莫言开微信公众号的消息备受关注。这背后的趋势很明显:学者破圈,知识出圈,越来越多的学者名人,正拥抱新的表达载体与方式。

拿短视频来说,继戴建业、蒙曼、康震、易中天、王立群、于丹、蔡志忠、余秋雨等学者后,就在前几天,文史学者纪连海也入驻抖音了。

而罗翔在B站上普法留下的「法外狂徒张三列传」,很多也是网络名梗了。

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你在短视频平台上随手一点,就能召唤出一个线上《百家讲坛》。

我们以往听「一起喵喵喵」的地方,正成为知识流经之地。

1

用「怀旧滤镜」将过去描成乌托邦的人,总会对新技术新模式各种否定。

他们动辄拿「雅/俗」去评判某些新事物。

大概是郭德纲的相声听得还不够。

他们的「×××无用论」,没放过短视频。

但知识涌向短视频,正在对其悄然打脸。

短视频是个工具属性很强的内容容器。它是好是坏,关键在「人」。

往容器里注入有价值的东西,辅以破除茧房的算法,就能让它变成「价值网络」。

现实也印证了这点。

2

在当下,知识正在为短视频注入更多价值。

说「短视频的尽头是知识型内容」,当然不确切,但知识型内容确实给短视频载入了更有趣的灵魂。

与之对应的,是短视频让知识走出书斋与教室,走入寻常百姓家。

说到学术,那些「范式」「模型」「结构」「场域」之类的术语,一听就让很多人头大。

特别是科学知识,高冷术语、复杂模型、晦涩公式、枯燥理论分分钟开启「劝退模式」,让许多人避之犹嫌不及。

但知识跟短视频金风玉露一相逢,能生出很多化学反应。

中科院「物理大神」曹则贤就对此做了注解:他在课堂上用电磁学原理勘误「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用异地恋困局来比喻电荷的静电屏蔽效应,在课堂上圈粉无数,被传上抖音后,讲课视频很快成了爆款,他秒变「科普网红」。

大学老师陈征,也是经常左手科普右手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朝霞为什么是彩色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为什么‘舟’会‘自横’,而不是‘自顺’、‘自斜’或者‘自转’?」……他曾发抖音演示「几百万电子伏特轰出来」利希滕贝格图形「束流树」的景象,还为此配上了打油诗,结果视频播放量逾3600万次。

而戴建业教授魔性讲解唐诗,也圈了一大波粉。

他们本质上都是「带货」,只不过,带的不是有形的商品,而是无形的知识干货。

这些干货没有让人「不明觉厉」,只有让人在「看得懂」的同时「大受震撼」。

什么叫学术「下凡」?这就是。

3

学术「下凡」,方能普惠。

知识普惠是「学习型社会」的刚需。「普惠」包括了「广覆盖性(普及)+易得性(惠及)」双重诉求,这就要求,知识的内容池要持续扩容,还要面向大众开放。

要将知识的价值最大化,就需要知识充分流动、实现普惠。

在管理学中,知识流动过程和处理机制被概括为「知识流」,其内容是个四元组(KL、KT、KFx、KV),分别是知识层次、知识类型、知识流量、知识流速。

知识普惠,就是通过让多层次多类型的海量知识快速流动,来充分激活知识的效用,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要实现这点,并不容易:从知识供给侧的丰富,到受众群的拓展,从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善,到理解门槛的降低,缺一不可。

而短视频的兴起,就为知识普惠提供了绝佳载体。

短视频的很多特点,跟知识普惠需要的「标准配置」耦合度极高。

从用户基础看,短视频已成当下时兴的内容承载形式。庞大的用户基数,为知识型内容广泛覆盖提供了支撑。

就呈现形式看,跟图文形式比,短视频的内容呈现更为直观、鲜活和动态化,理解门槛也更低;跟长视频比,短视频又更加轻量化,不会造成知识过载。

「一分钟读懂……」的体式,能避免传统知识传播的「言必大架构」窠臼,减轻认知负荷;生活场景化的特点,寓教于乐的表达,也比刻板的专业论证有趣。

就知识生产主体看,短视频去中心化的生产传播逻辑、「UGC+PGC」的知识生产模式、模块化的内容制作,会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知识生产中来,形成知识共享网络。

从分发逻辑上讲,「知识找人」也让知识得以通过趣缘网络实现价值传达。就算是冷门专业知识,也可能吸引特定领域的「发烧友」,实现「冷」知识「热」传播。

说了这么多,其实可用四句话概括:

知识传播即时化。

知识呈现人格化。

隐性知识显性化。

复杂知识通俗化。

这就是知识能在短视频上涌动的秘诀。

4

20多年前,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勾画出了「知识成为核心要素」的「知识社会」图景。

在知识付费模式下,这番图景并未实现:那些订阅专栏、付费音频、OBS网校、讲座课程等,的确丰富了知识供给形态,但「付费」会筛掉那些「长尾用户」,限制知识触达半径。

到了短视频时代,在短视频技术模式创新的红利惠泽之下,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遇上了知识不限量、低成本的供应,「知识社会」这才变得触手可及。

揆诸现实,变身知识普惠重镇和泛知识学习平台,大力扶持知识型内容,也成了短视频平台们不约而同的动作。

抖音推出「DOU知计划」、「萌知计划」,快手推出「快知计划」,B站上线「知识区」……都是嘴上说重视,身体也很诚实地扶持。

说到这,打个岔:我有个师兄,在抖音上做了个「××财经」,专门给小白普及财经知识,现在粉丝上千万……每次看着他们的内容,我都感觉有人拍了拍我并甩来一段话——知识是会被犒赏的。

5

在短视频平台上,可以看见知识的力量。

毫无疑问,社会需要更多这类知识加油站和线上版「没有围墙的大学」。

回到开头的问题上:短视频能容得下李白吗?

答案不言而喻:容得下。

不止容得下,他的《将进酒》《蜀道难》配上BGM,还能收获「刘德华级点赞」。

毕竟,短视频勾画的知识社会图景就是——

知识为术,圈粉无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