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Remote Sensing)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最早建立在20世纪20年代摄影测量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发射Landsat-1标志着卫星遥感时代的开始。相较地面、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的最大优势是空间高度和强机动性,此后伴随着光电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在幅宽、重访周期和空间分辨率等传统劣势上获得了重大突破。此外,伴随商业航天发射的日趋成熟,卫星遥感存在的高成本劣势也逐渐获得改善,因此卫星遥感正发展成为最主要的遥感观测方式。
根据数据获取方式的不同,遥感技术又可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传统的可见光、红外、紫外等都属于被动遥感,而微波遥感则需要主动发送电磁波、利用回波成像,因此属于主动遥感。虽然微波遥感技术成熟较晚,但是相较光学遥感技术,仍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等“天生”优点。今时,微波遥感较多采用的是合成孔径雷达(SAR)。随着卫星遥感对时间维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频次、及时性成为许多应用场景的必需,由于光学遥感技术无法确保在黑夜或阴雨雾霾天气提供图像,因此采用SAR遥感卫星的应用价值正逐渐凸显。此外,随着SAR的极化和干涉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天时、全天候、连续覆盖、高分辨率、立体精细监测正逐渐成为现实。
中国卫星遥感商业化启航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将是一个万亿级产业市场。要进一步发展卫星互联网和卫星物联网,实现通导遥一体化的实时智能信息服务,赋能国防安全、经济建设和大众民生相关的各行各业,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成为航天强国”。
我国的卫星遥感产业发展一直以来受国家政策主导,以专项计划驱动的发展模式依赖国家单一投入,科研性质的任务需求对产业的带动效应也比较弱。虽然在2005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确定为16项重大专项之一,至今已发展了资源、环境、高分、气象和海洋五大民用遥感卫星系统,但主要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国家卫星气象应用中心等国家机构负责运营的状况,缺乏数据商业化的动力,以及开展商业化运作的机制。
因此相比国外,国内的卫星遥感产业商业化发展确实相对滞后。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开始重视并大力推动航天从事业向产业的转变,从政策层面逐步放开并支持卫星遥感产业的商业化发展。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密集的产业政策,真正打破了我国商业卫星遥感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壁垒。
2014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为我国资本进入商业卫星遥感领域打开了大门。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了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卫星研制和系统建设,增强发展活力。而此后密集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十三五政策,2020年,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要“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叠加具体政策和规划执行的落地,预计近两年将成为我国商业卫星遥感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拐点。
卫星遥感中下游市场可期
以往国内商业卫星遥感产业的中下游企业的数据获取渠道,除了小部分是通过实行专项共享、优先满足主要需求的政府遥感卫星资源获取外,大多都是向国外公司购买所需的卫星遥感数据。近年来,随着商用发射、小卫星组网、星载设备等技术的发展成熟,这一制约正慢慢开始不复存在。自2015年开始,我国商用遥感卫星资源已有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北京二号”卫星星座,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的“高景一号”卫星星座,以及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珠海一号”卫星星座四家。能为农林生产、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地理测绘、土地规划等领域稳定提供符合需求的光学卫星遥感数据。
卫星遥感产业大致可划分为上游卫星发射、中游卫星运营与数据分发、下游数据加工、软件支持等价值增值服务三块,整体来看,我国商业卫星遥感行业中下游产值应远超上游。“通导遥”三大卫星应用类型中,卫星通信和导航已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相比之下,现时卫星遥感的上游产值却高于下游,与行业整体情况呈现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绝大多数面对终端客户的中下游企业,不具备自有遥感卫星系统,无法有效调和日渐增长的数据获取成本与定制化客户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十分适合应用于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等领域的SAR遥感卫星,以往一直是遥感卫星资源的“短板”。在面对重大灾情等需要大范围遥感监测数据时,如遇有持续降雨、云层加厚等因素就会严重影响了光学遥感卫星的监测精准度,不能满足快速、高频的卫星遥感数据获取需求。随着商用发射启航,特别是商业SAR遥感卫星组网作为补充,以其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特点,可在暴雨季节、洪水时期不受气象条件影响,快速获取地面信息,成为目标监测需要的理想数据源。这将大大提升卫星遥感监测图像和数据的质量,催生出一系列的卫星遥感中下游产业市场。
“宏图一号”启动,民营“通导遥”一体化服务布局初现
目前我国在轨的可提供商业化数据的SAR遥感卫星仅有“高分三号”和“海丝一号”两颗,针对于此,一家国内领先的遥感和北斗导航卫星应用企业就专注了这一更广阔的市场机遇,做为“国内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科创第一股”-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066)规划、募资、运营的“宏图一号”,正开创一条中国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新型商业模式,以有效改善国内不断增长的庞大SAR卫星遥感市场需求。
“宏图一号”是国内首个商用干涉SAR遥感卫星星座。其采用“1主+3辅”新型分布式技术体制,可不受光照和气象条件限制,生产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SM(数字地表模型)、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实现全球范围内高精度SAR数据的快速获取。
“宏图一号”投入使用后,商业卫星遥感产业中下游企业将可获取稀缺的DEM数据,从而满足国内市场对高精度、快速测绘的迫切需求,有效改变我国SAR卫星遥感数据依赖进口的现状。同时依托SAR实时数据源,在航天宏图自主研发的PIE-Engine遥感云服务平台支持下,形成天地一体化应用解决方案,为线上客户提供订阅制信息产品服务,为线下客户提供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届时,航天宏图也将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覆盖卫星遥感产业领域上中下游、提供“通导遥”一体化服务的全产业链上市公司。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翔: “越来越多的遥感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使用的趋势下,要尽快改变我国SAR卫星遥感数据依赖进口的现状,要构建突破”钳制“、自主获取数据、高质量服务客户的能力”。
展望未来,中国商业卫星遥感产业规模稳步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龙头企业成长势头强劲,转型升级初见成效。新服务、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服务领城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开拓也将取得新进展。得益于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增加、社会需求日益旺盛、新兴应用市场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政策与高新技术驱动等机遇,使得商业卫星遥感产业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未来其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也更加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