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R为什么是连接人和数据的“最后一厘米”?
导语:AR在安防、航空等行业生根发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商业潜能,也让创业者抓住了被巨头忽视的机会。在亮亮视野创始人吴斐看来,AR是连接人和数据的“最后一厘米”,全真互联网时代最终会让知识和现实世界叠加在一起。
文|罗宁
编|王一粟
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的盘山公路,一直以来是毒贩运毒、贩毒的必经之地,每天都有上千辆汽车往来于此。
和许多地方一样,当地警方也会通过路边盘查来确定是否有可疑人员经过,但和很多地方不同的是,他们从2018年起开始采用基于AR技术研发的“禁毒稽查路控系统”来完成这项任务。
这套系统需要民警佩戴一副AR眼镜,在路人看来这或许很科幻,但它发挥的作用却无比真实。民警只需朝车内人员和车牌看上一眼,便能在信息库里快速比对是否有犯罪记录或吸毒史等相关信息,随后显示在和眼镜相连的手机上,误识别率为千万分之一。
这一过程相比过去的问询盘查,从5-10分钟时间缩短到到1秒左右。对于民警来说,更快更准确的检查意味着更高的办案效率,在AR眼镜以及AI技术加持下,原本看起来繁琐的过程变得有些 “科幻”,让罪犯难逃法网。
同样“科幻”起来还有航空业,自2019年底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航空企业遭遇重大打击,不但损失千亿美元以上,也暴露了长久以来民航质检工作的弊端:在疫情影响下,专业工程师难以到现场指导,无法异地支援。
AR就在这一时刻发挥出另一种魔法般的作用。南航在2020年率先开始采用AR智能眼镜MCC远程技术支持平台,当机场出现紧急问题,前方工作人员佩戴AR眼镜便能进行远程呼叫,以第一视角实时共享维修现场的图像和声音。
借助5G网络的低延时和高清画质,现场画面不仅会随时同步给后方专家,还能通过AI技术做初步筛检,再由后方直接参与指导,通过AR标注、截屏标记等方式发送到AR眼镜上,指导前方工作人员进行过去很难完成的维修。
这种AR、AI与5G技术的 融合不仅让航空公司缩短了排故时间,也开辟出一种全新可能,那便是在后疫情时代和5G时代,AR应用已不再是人们眼中那个简单的“玩具”,它已经成长为切实可用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利器”。
从安防到企业服务再到更多垂直领域,AR技术落地生根,这与人们最初对AR进入C端大展拳脚的设想似乎并不相同,却让AR真正找到了商业化落地的方向,也让创业者看到到被巨头忽视的潜在机会。或许你没想到的,上面这些技术都来自名为亮亮视野的中国创业公司。
就在4月1日,微软称将向美国军方提供基于其AR设备HoloLens的军用头显设备IVAS,供货数量超过12万台,而价值最高可达218.8亿美元。当谷歌、微软、Magic Leap等海外巨头埋头研究C端消费者和少部分特殊大客户时,国内创业者抓住了新基建蓬勃发展下的B端阵地。
IDC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AR/VR行业总融资额约15.6亿元,其中AR领域总融资额约为11.2亿元,是资本最青睐的投资领域之一,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制造业等B端的AR/VR应用支出占比较大,而C端VR游戏市场规模约占比1/3。
Scale Partners势乘资本合伙人刘英航认为,“伴随数字化、AI、5G的产业浪潮,AR在企业级市场刚需场景落地,将大幅提升产品性能降低交付成本,加速AR产业全面发展。能够率先引领B端场景大规模应用的玩家,也将有机会成为C端AR应用普及者。”
AR眼镜问世八年,从“玩具”到“工具”的路一走就是八年,这条路如今越走越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为AR正名?从爆火到遇冷再到升温,AR这些年又经历了哪些挫折?曾经预想中的未来何时会真正到来?
拓荒与成长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四十亿年的地球生物进化准则始终是物竞天择,但人类百年来的发展却颠覆了这一准则,人类不愿意再等几十万年让自然来进行选择,所以我们将智能转化成进化的基础原则。
AR技术的诞生,本质上就是我们对自己进行的“智能设计”之一。十四年前,初代iPhone的发布让人们看到智能手机如何延伸了人的感官。八年前,在智能硬件初期,谷歌对全世界公布了一段AR眼镜Google Glass 2分31秒的广告宣传片,这段视频充满热情地向世人带来了一种无需双手,随时用语音开启的未来生活。
在Google Glass的帮助下,搜索引擎、照相机、电话、导航、社交网络都成为眼镜功能的一部分,你只需动动嘴就能获得几乎一切信息。AI与AR的结合如此美妙,以至于人们为这种进化感到兴奋,就像是人人都能拥有钢铁侠的贾维斯一样,当年的《时代》杂志,Google Glass成为年度最佳发明之一。
(图片来自Google)
这种兴奋没有持续太久,由于高昂的成本、被争论的隐私问题以及技术不够成熟,Google Glass在推出后没能顺利走进大众市场。两年后,谷歌宣布停止Google Glass Explorers项目,不再提供硬件售卖和软件维护,在2015年的时间点,人们对于这样的决定感到惋惜。
“这是人们第一次谈论可穿戴技术。”时装品牌DVF的创始人、最先用到Google Glass的Diane von Furstenberg认为这款眼镜发挥了自己的价值,“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Google Glass将永远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但谷歌并没打算把Google Glass丢进历史的阁楼里,早在项目初期,内部人员就对于这款眼镜究竟应该是时刻佩戴的日常物品还是专用的工具有过争议,随后面向公众展示和销售阶段只是产品的初期阶段,一些软件bug和续航问题还没能很好解决,谷歌宣布停止项目,并将其雪藏起来等待时机成熟。
被雪藏的Google Glass没有浇灭人们对AR技术的热情,微软和Magic Leap在这一阶段继续探索,而彼时的中国玩家们也开始陆续进场,亮亮视野、亮风台、Rokid、Scope AR等在这一阶段也开始进入AR赛道。
资本的持续关注对当时AR行业发展起了推波助澜作用。2015年到2016年,AR领域融资金额少则千万多则上亿,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阿里巴巴领投Magic Leap C轮融资,金额高达7.94亿美元,让这家当时还没推出任何产品的公司一跃成为估值超过35亿美金的巨型独角兽。
(来源:公开信息,商业数据派整理)
所有人都在聊AR和VR,一些公司只是展示Demo视频就能激起行业内外的持久讨论热度,但爆火的理念却没有办法落地实际。关于AR和手机、PC相比到底能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会应用在哪方面?那时还没有人知道答案。搜狗CEO王小川对微软推出的HoloLens一番点评很好说明了这种对新技术的兴奋与困惑:
“如同Phone能在同样的关键能力上压倒PC一样出色,Phone能因为这些核心变化取代PC, Glass(此处即HoloLens以及类似产品)会取代Phone。非要让我举例说明什么应用是每个人都必须要依靠Glass而不是Phone能够完成的,我现在想不出来有信服力的答案,但是我相信这样的核心变化。”
实际上,无论Google Glass还是Hololens(还包括之后的Magic Leap One),AR眼镜一经推出便“归于平淡”,一方面人们看到价格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大众对这类产品究竟能有什么作用感到不解,如同最初发现电的存在却不知道如何使用一样。这些酷炫的黑科技在当时还达不到取代PC的可能,但这些疑惑的出现,其实为国内玩家们开辟新的道路做出了指引。
“长期看好AR行业,但是消费级阶段还没有到”,红点资本合伙人刘岚向《光锥智能》如是说。
骆驼、狮子和婴儿
如果C端用户暂时不能大规模应用,那么谁会对AR产品感兴趣?
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对人类精神作了“骆驼、狮子和婴儿”三阶段类比,AR产业也在爆火后经历了类似阶段。骆驼拥有驼峰,可以不惧风沙持续向前,但爆火之后的AR行业虽有“驼峰”却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但当骆驼真正找到方向之后,沿着这条路却会越来越坚定。从2015年起,当微软、谷歌深入研究适应AR产品的杀手级应用,Magic Leap死磕消费级产品等待技术成熟时,国内玩家开始将目光转向B端客户。
亮亮视野是最早提出AR技术在产业赋能的公司之一,其创始人吴斐在接受光锥智能专访时表示,为寻找AR落地场景,对三十多个行业进行过调研,最终结论是要找到最适合第一视角交互技术的潜在场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AR设备的独特优势。2015年底,伴随第一款智能眼镜GLXSS推出,这家公司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智能穿戴手术直播。
医疗领域对于网络延迟、视频防抖、画面清晰度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搭建出针对眼镜端、手机端、云平台、微服务到企业云的全链路软硬件解决方案,只要吃透一个领域,便可以将解决方案延伸到航空、能源、安防等场景。
“效率工具从场景出发,对产品在场景应用中如何配合的理解非常关键,需要(创业者)对整个产业周期有深入认知。在AR领域中,不是做一个又大又笨的头盔去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解决核心用户比较痛的场景需求,这样的产品才能放量。”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同样提到AR行业在早期阶段的发力方向。
这便是国内包括亮亮视野、Nreal在内的AR公司快速迭代产品并且跨行业发展的关键。当AR技术不再是玩具,而真正成为B端切实可用的工具后,我们看到了整个AR行业的快速发展。骆驼找到了方向变成狮子,开始发挥自己真正的实力,正如亮亮视野CEO吴斐所说:
“在消费应用爆发之前,AR一定应该在产业应用上先产生价值,这是一个前提条件。那么给一小部分人定制要怎么用起来?一定是先产生场景和价值。”
大洋彼岸的探路者也找到了相同方向,微软和谷歌开始转换思路进入工业、医疗、安防等领域。微软不仅与福特达成合作,让工作人员可以通过HoloLens将整车变成3D可视化的全尺寸模型,还顺利拿下美军超过8.3亿美元订单,谷歌则在雪藏项目两年之后推出Glass Enterprise Edition,这正是企业版谷歌眼镜,合作方不乏DHL、三星和大众汽车这样的大型公司。
无论巨头还是创业公司。AR玩家们转向B端和G端的原因都是相似的。
刘岚指出AR行业隐藏的暗礁——“产业链不成熟”,导致成本偏高,而且能提供元器件的供应量小。在元器件的成本足够低的情况下,才能带动整个消费级应用的发展。
不过,B端和G端的客户相对于其痛点来说,价格并不会像C端一样敏感。例如HoloLens重量不轻,但工业和安防领域更在意的是配置和稳定性,再比如为了实现超长续航和便携,亮亮视野选择将AR眼镜的一部分任务交给手机,续航延长的同时也降低了重量、降低了成本。
更重要的是,AR上下游产业链目前也仍在持续发展中,无论是元器件还是软件开发的成本都比较高。
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并不轻松,AR改变方向背后,考验的是基础的技术实力。微软、谷歌、亮亮视野等之所以能够转型成功,原因在于解决了三大挑战性问题:
第一,“软硬结合”的兼容性难题,即能否针对硬件特性对软件进行底层的定制和优化。由于B端公司覆盖众多行业,每个行业中应用场景也有多层次细分。需要进行特定的硬件和软件适配,这要求AR企业与硬件厂商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确保产品的可移植性和性能。
第二,能否形成灯塔效应。AR企业在和B端客户合作前进行大量沟通、研发、产品迭代和调试工作,例如亮亮视野与航空公司在共同建立行业知识图谱,并形成解决方案之后,若能形成灯塔效应,通用到整个航空领域,则不仅壁垒可以加深且可复制性较强。
第三,如何建立差异化优势。AR探索B端市场阶段,在寻找合作模式、确定盈利方式时都需要摸索验证。盲目地进行跨界扩张,不仅不利于自身技术和产品能力的积累,机会成本也十分高昂。
对此,从医疗进入安防,再到去年获得南航、东航、海航等航空企业合作订单的亮亮视野深有感触,他们在推进AR在B端纵深时,也在推进基础技术底层融合:
“和南航第一期我们先合作的是远程技术指导,做技术标准化,就是把过去的航空检修标准工作数字化、AR化。这时候我们发现如果做远程画面共享的话,时间久了画面会太晃,那我们就需要做防抖,也要做很多新的算法;在有些关键节点负责安全的专家需要确定前方人员是否真的完成某个动作,这件事我们就用AI来验收,这里也需要专门的人员和预算来投入进去。”
上述难题在AR企业从C端转型B端赛道时尤为明显,但狮子要想变成拥有智慧的婴儿,跨过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当牌桌改变,真正积累核心技术、并且有清晰战略远景的企业开始拥有更强的进化能力。
变革的契机
在几十年前起步的日子里,中国科技企业和海外巨头相比并不占优,甚至可以说是籍籍无名,但在如今,国内公司和海外巨头的差距在慢慢缩小,这背后的原因何在?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个重要契机。《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中,提到了“产业数字化”,即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
吴斐对此深有感触,在最初寻找AR落地场景时,亮亮视野嗅到了这一领域的潜在机会:“企业的数字化基础改造中,都会面临的问题——怎么让数据给人产生价值?因为人没有摩尔定律,会变得慢慢脱离现在的系统。比如一线的工人、民警,他们的工作和八十年代没有区别,怎么能让他们变成能面对更复杂情况,成为超级工人、超级警察,就一定要有一个科技手段来帮助他来连接人和数据。”
于是,AR正成为人和数据连接的起点,也成为智能化的入口。
回过头来我们看,无论是政务、安防等to G领域,还是航空、建筑、医疗等to B领域,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而此时借助国内AR企业转向B端赛道,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力量。IDG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的AR/VR支出规模将于2020年达到66亿美元,占比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54.7%,是支出规模第一的国家。
国内企业在AR领域的深入尝试让包括亮亮视野、Nreal、亮风台、Rokid、Scope AR在内的AR企业有了更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包括建筑业、民航、海关、国家电网、石油化工等在内的众多行业都在和AR企业探索合作,这是AR行业能够在B端发力并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视频动图位置)
5G技术的“效率驱动”效应同样不容忽视。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提到“5G技术的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高可靠等特点,不仅加快了网络速度,也将终端全部纳入网络,实现“万物皆可联”的状态,对传统应用带来深刻的效率变革。”而在曹巍看来,这对包括AR/VR在内的诸多应用落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5G高带宽,低延迟以及工业分片这三个核心特性让AR有了更大价值。很多过去需要前端运算的事情现在可以不用在终端上运算,这就减轻了终端的计算压力,也减轻了终端的能耗,从这个角度来讲,5G和AR的结合能在工业、安防、建筑方面能显著降低成本,因为不再依赖昂贵的CPU去做边缘计算,而工业分片可以让5G在区域内高速推送运算结果,基于4K甚至更高清的视频共享和调度就有了保证。此外,基于云端的应用、云端协同等体验也会显著提升。”
从市场环境看,AR产业重新回到舞台中央,离不开资本和外界环境的共同推动。但从技术角度看,当年AR头显所具备的产品特性,在今天已经凭借5G+AR+AI的 融合变成行业通用守则:
第一,极强的沉浸感和真实感。模拟真实场景,效果逼真,沉浸感强。
第二,多人交互的虚拟体验。追踪精度高、低延时的交互体验。
第三,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能捕捉用户头部、手部动作信息,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
第四,快速使用,便于携带。更简单的操作以及最便携的体验,方便人们使用。
第五,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软件系统“上云”,系统接口开放,可进行二次功能开发和扩展。
正因为这些方面基础技术逐渐成熟,中国AR玩家们和微软谷歌们的差距才越来越小。同时,因为5G技术带来的效率驱动,手机厂商也开始进入AR领域。据天风证券从供应链获得消息,苹果也在紧锣密鼓准备推出AR眼镜新品。OPPO未来科技大会2019上,OPPO首次公布了AR眼镜,同一年,vivo AR眼镜也正式亮相。
一旦AR设备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势必会再次引发行业对AR企业的持续关注,IDG预测,2021年更像是高速发展前的黎明时代,下一个十年中,AR/VR在终端产品形态,软件、内容和应用部分都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虚拟照进现实
去年年底,腾讯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在腾讯文化年度特刊《三观》上提到“全真互联网”一词,让更多人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其虚拟和现实的融合在不断加深,正如他所强调的“从实时通信到音视频等一系列基础技术已经准备好,计算能力快速提升,推动信息接触、人机交互的模式发生更丰富的变化”,一切都在为新的变革做好准备。
在曹巍看来,AR再次革新给更多行业带来助推:“AR在工业流程管理方面解决的本质问题就是,在自动化时代没有到来之前,怎样让大量作业人员输出质量更稳定、更可控。所以在那些人力需求比较多、业务流程又比较复杂的行业,AR未来落地发展速度会更快。”
进入2021年,我们看到AR/VR领域行业快速升温,正对应着全真互联网的虚实结合,如马化腾所说“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无论是从虚到实,还是由实入虚,都在致力于帮助用户实现更真实的体验。”而在吴斐看来,AR是连接人和数据的最后一厘米,全真互联网时代最终会让知识和现实世界叠加在一起:
“AR/VR的成熟,实际上是把云和现实的界面最终结合在一起。我们看短视频实际上就是把过去人找知识变成知识找人,AR实际上是把知识渲染到现实,第一次把知识和现实融合在一起。当工业、企业、公安等领域建立起数据化和信息化,怎么回到现实领域,这些就是全真互联网要做的事情。”
行百里者半九十,AR要走的是一条“未来之路”,现在其实还在早期。这条路是通往Metaverse的关键,也是实现人类“智能改造”和数字化未来的技术基础。而当AR的沉浸感将数据信息彻底融合进我们的现实世界,现在的一切将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