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入股苏宁:意在抄底?还是打破垄断?

苏宁突然成了国企?

2月25日,苏宁易购股市停牌,随后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拟筹划本公司股份转让事宜,预计转让比例20%-25%,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有市场传言称,股权受让方可能是来自江苏国信、南京新投等组成的财团,虽然该传言未得到证实,但是投资方为国企已经可以基本确定。

尽管是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权变化的重 ,然而市场却没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苏宁易购债券仍正常交易,且全部录得上涨。媒体讨论集中于“苏宁成为了国字号”,在同花顺,股价看涨的比例高达78%。而苏宁本身甚至做出了“今日停牌,优惠不停”的营销图片在各个渠道传播。

国资入股苏宁:意在抄底?还是打破垄断?

市场反应积极的原因,在于自从2014年开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到现在,国有资本已经形成了兼顾财务回报与行业带动作用的运营风格,因此其投资不仅意味着资金支持,同时也是信用背书,代表着对企业社会价值的认可。

而本次江苏国资入股苏宁,很容易让人想到07年合肥196亿押注京东方,当时京东方司5代线、4.5代线都不理想,正是处于低谷期,而合肥六代线成为了其发展的转折点,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而当前,苏宁虽然身陷周转困境传闻,股价跌至651亿元,但仍然是一个门店总数超过13000家,营收接近3000亿,带动超过20万就业的巨无霸,。在电商市场发展越来越强调线上线下融合与供应链能力的当下,具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与丰富的运营经验的苏宁有无限潜力,一个最为直接的案例是,当前,抖音直播带货的王牌,就是苏宁的超级买手直播间。

国资入股苏宁:意在抄底?还是打破垄断?

所以,国资此次抄底苏宁,带来的财务回报是可以预见的。国资入股苏宁,更注重的应该是发挥苏宁在电商领域的“鲶鱼效应”。

《中国经济时报》曾经刊登文章,强调国有投资机构应采取“战略型管控为主,财务型运营型管控为辅”的管控模式,意即对于国有资本而言,打破市场垄断,带动产业发展才是根本目的。正如当初合肥投资的长鑫推出国产内存条产品后,金士顿、三星的工厂突然不再“着火”和“发大水”,内存的平均价格快速下降。

同样的道理,当前中国的电商产业乱象频发,大数据宰客、压榨上游供应商已经不是新闻,而年前的社区团购证明,在包括供应链、物流、平台乃至于支付方式等基础商业设施被私营企业掌控的前提下,单靠“九不得”等行政命令进行管控,很难将产业导向正轨。

因此,对于国家而言,更合理的管理模式通过国有资本入局,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形成竞争力差距,才能真正迫使其他企业跟随,从而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而在电商领域的投资对象中,门店众多,业务线完整的苏宁无疑是最适合的标的。

显然,国资入股对苏宁是好事,而对于我们消费者和电商行业,是更大的好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