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artner发布的超融合基础架构软件魔力象限,戴尔、思科、HPE、华为均消失了,原因几何?
Gartner 对该魔力象限的定义是:
超融合基础架构(HCI)软件通过在服务器硬件上运行的单个实例提供虚拟化的计算、存储、网络和相关的(云)管理。十年前首批HCI平台问世时,它们主要是作为面向VMware环境的昂贵且复杂的存储阵列的替代方案来出售的。这些早期的HCI解决方案由单一硬件供应商主要作为硬件设备来出售――Gartner将其定义为超融合集成系统(HCIS)。
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HCIS的硬件提供商强调持续提升硬件能力的整合与性能优化,而HCI软件是软件提供商推动向更广泛的硬件兼容性演进。后者是该魔力象限关注的重点,与前者不同,因为它支持来自多家服务器提供商的服务器硬件,并在脱离硬件独立销售。
Gartner要求入围的超融合软件需要支持超过两家的TOP10服务器。主流的硬件大厂(如戴尔,华为,HPE,思科等)由于均只支持自研硬件,均主动退出了该魔力象限。所以此次魔力象限变化很大。
我们来通过IDC发布的《全球融合系统季度跟踪报告》了解下这块市场的情况,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融合系统市场收入同比增长0.3%至39亿美元。
IDC基础设施平台和技术部门的研究分析师Greg Macatee表示:“面对第三季度全球性新冠疫情这一逆境,整个融合系统市场依然表现稳健,同比增长0.3%。该季度超融合系统市场呈现出了类似的轨迹,同比增长0.6%。少数几个地区表现较为抢眼,尤其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地区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认证参考系统及集成基础设施也适度增长,而集成平台同比下滑。”
融合系统的几个细分市场
IDC的融合系统市场分为三个细分市场:认证参考系统及集成基础设施、集成平台和超融合系统。
认证参考系统及集成基础设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2.5%,达到14亿美元,占融合系统收入总额的36.7%。
集成平台收入同比下降7.7%至4.38亿美元,占融合系统市场收入总额的11.2%。
超融合系统的收入同比小幅增长0.6%至20亿美元,占整个融合系统市场的52.1%。
超融合系统又分为超融合一体机和超融合软件两个部分。超融合一体机一般由一家公司提供软硬件,超融合软件是基于第三方硬件提供软件来进行管理的系统。超融合一体机的收入同比增长5%至12.18亿美元,超融合软件收入为7.8亿美元。
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超融合一体机排名(收入单位:百万美元)
●戴尔超融合一体机收入4.5亿美元,下滑3.5%;市场份额为36.9%;
●HPE收入1.1亿美元,猛增38.4%;市场份额9%;
●联想收入0.9亿美元,猛增22.6%;市场份额7.2%;联想未入选Gartner魔力象限是因为其软件是与Nutanix和SmartX合作,中国区收入低于华为的原因主要是因其主要业务在海外。
●华为收入0.55亿美元,增长6.6%;市场份额4.5%。
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超融合系统按品牌排名前3的公司(收入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IDC《全球融合系统季度跟踪报告》,2020年12月15日表格说明:a戴尔科技公司表示显示的所有季度戴尔和EMC销售收入的总和。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该新闻稿中的数字加起来可能不等于100%。
●戴尔是头号供应商,收入为6.768亿美元,占有33.2%的份额;
●2020年第三季度HPE以2.627亿美元的收入和12.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Nutanix以2.343亿美元的收入和11.5%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三。
供应商说明
IDC特别指出,以前版本的《全球融合系统季度跟踪报告》将基于VMware vSAN ReadyNode计划的HCI解决方案的销售额计入“其他供应商”名下。从该版本开始(追溯至2019年第一季度),IDC已将这些HCI解决方案的收入计入服务器供应商名下。虽然这些销售额从“其他供应商”名下转移到各个相应服务器供应商名下,但这种转变没有改变HCI市场的规模。然而,这种转变确实为一些供应商带来了新的品牌HCI份额。
2020年第三季度属于HCI软件所有者的全球超融合系统收入排名前3的公司(收入单位:百万美元)
●运行VMware超融合软件的新系统在2020年第三季度贡献了8.2亿美元的收入,市场份额为40.2%;
●运行Nutanix超融合软件的系统的供应商收入为5.1亿美元,市场份额为25.1%;
●运行Cisco超融合软件的系统的供应商收入为1.2亿美元,市场份额为5.9%。
这三个数字均代表所售HCI硬件、HCI软件和系统基础设施软件的价值,无论其硬件层面采用什么品牌。由于硬件销售额是这些数据中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应认为该图仅仅反映或完全符合各自公司的整体软件表现。
综合来看,硬件厂商依旧是超融合市场的领头羊,占主导地位。
●硬件提供商强调持续提升硬件能力,通过软硬 整合与优化,简化客户的整体采购与使用维护成本;
●而软件提供商则推动向更广泛的硬件兼容性演进。
到底何种方式更符合IT基础设施未来的演进诉求,犹未可知。期待市场的发展趋势能够帮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