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11月6日晚9点,iPhone12 mini 和 iPhone 12 Pro Max开启预定,但却被爆出iPhone12 mini版功能有所阉割,引起轩然大波。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MagSafe槽点多:充电功率被限制,保护套易留印记

据MacRumors报道,在苹果的支持文件中表示,iPhone12 mini配合MagSafe充电器使用时,峰值功率传输将被限制在12W,比其他iPhone12机型的峰值功率15W还要小。

而且充电器也需要使用9V/2.03A的输出规格,才能通过 MagSafe 给出 12W 的充电功率,但这数字也是会被系统和温度影响,iPhone12其他机型要达到15W也被要求至少有9V/2.22A 或 9V/2.56A的输出规格。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同时,如果 iPhone 12 的 Lightning口有在使用,比如插进了耳机、麦克风配件,MagSafe 的功率会统一限制到 7.5W,这是法规所限。

除此之外,MagSafe充电器还会对皮革保护套产生印痕,如果不用保护套直接进行无线充电,长期使用后有可能会损坏iPhone的玻璃后盖,而更换后玻璃的成本十分高昂。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不少网友使用iPhone12真机和MagSafe充电后的反馈也不如人意,实测表明:搭配20W PD充电器,且iPhone 12表面温度较低,且电量在20%以下时,MagSafe功率最高可以达到18W,常温状态下功率在11-14W之间,温热状态下功率约为9-10W,稍微发烫的时候功率只有5-7W。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苹果标识的15W充电,大部分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

无线充电功率成军备竞赛 是真亮点还是噱头?

无线充电技术成为2020年手机厂商的焦点,国内国际厂商都把无线充电规划进自己的产品线中。

安卓厂商执着于提升功率,玩起了军备竞赛:小米10支持50W无线充电,OPPOAce2支持40W无线充电,华为P40支持22.5W无线充电.....而国际厂商则显得较为保守,三星和苹果的无线充电功率都维持在15W。

但无论是激进还是保守,各大厂商在无线充电方面都遇到不少挫折:苹果MagSafe无线充电规格限制较多,最终使用体验与大家期待的有所出入;三星S20 与 Note 20 系列充电出现问题,无线充电器频繁中断充电,固件升级后无线充电功率只有5W;OPPO Ace2 40W无线充电底座出问题,用户被强制退款,代为补偿65W充电头;小米10出现无线充电断流情况....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无线充电是未来大势所趋,但迈向中高功率的道路上,安全依然是首要之务,并非追求功率越来越高。无论是接收端或发送端装置设计厂商,皆须依循相容性安全测试标准控制收发装置功率、热效应及抗干扰能力,以确保中高功率无线充电系统运作无安全疑虑。

无线充电功率并非厂商写在宣传海报上的一个卖点数字,而要真正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才能震撼更多消费群,否则就是背道而驰。

在以安全稳妥为前提下的功率提升同时,优化无线充电的实际使用体验,创造完全不一样的新体验,让用户不必担心功率不符宣传、充电中断、操作流程更复杂、体验如鸡肋等问题。

PITAKA让无线充电变成用了就回不去的存在

过分追求无线充电功率提升而忽视用户体验,完全是本末倒置。

PITAKA认为功能是基础,体验是王道,体验不好,用的不爽,无线充电的未来发展之路想必会更加艰难。能够将基础功能与优化体验相结合,回归用户使用场景,深挖用户需求,为用户带来舒畅愉悦的非凡体验,才是产品设计的更高追求。

PITAKA MagEZ系列磁吸生态系统在以安全为前提下,能够提供与MagSafe比肩的无线充电效率,同时增加多种体验优化措施,以便让用户感受到功能与体验兼得的无线充效果。

1、散热设计加持 无线充效率不易随时间而递减

在充电功率方面,根据PITAKA工程师实验室实测效果,MagSafe 15W充电效率其实与MagEZ系列充电器7.5W充电效果相差无几,这主要是MagSafe的充电功率不断递减的缘故。用MagSafe给iPhone12充电时,手机端的15W充电功率会持续3分多钟,后续将会递减至7.5W,并持续十多分钟,之后再递减至5W~3W;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功率递减的原因是MagSafe本身无散热机制,哪怕充电器支持快充,其实际充电功率将持续下降;而MagEZ系列无线充电器拥有良好的散热机制,可持续保持7.5W充电功率。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MagEZ Mount Qi车载充电支架内置6000转/分钟的散热风扇)

2、无意识设计顺应使用习惯 减少使用流程

如何将无意识设计融入无线充电器中?

PITAKA认识到用户在接触新产品之前,就已经养成了许多使用习惯和惯性认知,比如星星的图标代表收藏,向下的箭头代表下载,车主上车后总想要找个地方放手机,或给手机充电等,这些就像自然规律一样,用户驾轻就熟。

那么新产品的设计如果能在操作上与用户的原有习惯保持一致,就能降低用户的理解成本,让用户快速上手。

观察到车主这个使用习惯后,PITAKA工程师又了解到大多数人不使用无线充电的原因之一是很讨厌给手机对位(对准无线充电区域),比如在颠簸路段开车时,手机不会轻易脱离支架的充电区域。

于是PITAKA在2017年研发设计了车内无意识充电车载支架——MagEZ MountQi,既能给车主提供无意识放置手机的空间,又能解决无线充电对位问题。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车主通过使用内嵌钢片MagEZ Case手机壳,通过磁性吸引,与内置9个超强N52-T级超强磁铁的MagEZ Mount Qi瞬间吸附,充电也无需对准,自动引导落位。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即使在颠簸路段,9个超强磁铁,也能确保吸力无惧颠簸路段。随放随充,磁吸力引导手机自动落位,便捷省心,上手速度快,使用流畅便捷。

而这一磁吸生态理念正与3年后的MagSafe磁吸生态不谋而合,都是通过磁吸充电技术来构造便捷实用的磁吸生态。Magsafe也验证了当初PITAKA超前的市场眼光和独特的创意洞察力,对比Magsafe,PITAKA积累了3年的先发优势、研发经验以及覆盖用户生活方方面面的磁吸生态产品矩阵,且历经市场多年考验口碑蒸蒸日上。

3、关注场景与物品的和谐关联 减少用户思考步骤

日本产品设计大师深泽直人曾说:“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比物体本身更重要,物体是一种和谐的一部分,我开始停止构想仅仅是有趣的外形设计,而去考虑物体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无意识设计(Without Thought)时的核心关注点:设计师在为用户做设计时,需思考物品之间的关联性,并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上。

一回到家放下车/门钥匙、交通卡、手表等,以及给快没电的手机充电;

出门前需要记得把必带的小物件带走,包括车/门钥匙、耳机、手表、手机等。

为什么它们不能天然结合起来呢?

PITAKA为家居日常充电的设计MagEZ Bar,将充电与物品收纳联系起来,外形设计为壁挂式面板,左侧为手机无线充电区域,右侧为物品收纳区域。

其设计目的是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往墙壁上挂东西,借助用户的习惯认知,能够很好的提醒用户联想此项工作,与居家环境的融洽度和自然度非常高。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每当你下班回家,把车/门钥匙、耳机等往壁挂式面板上吸附,手机随手放上去就开始无线充电。

出门前将必备的物件一起拿走,再也不必担心遗漏,不用离开家之后总想回去看看是不是忘了什么。

MagEZ Bar自然地融入熟悉的家居或办公环境,而不显突兀,从而产生一种错觉,似乎MagEZ Bar已经与生活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不必可缺的存在。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4、关注碎片化时间充电 流畅充电动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碎片化时代悄然而至,人们的时间被切割成大量的碎片时间,无线充电正是适应碎片化时代下的必然趋势。

无线充电非常适合于长时间的碎片化充电,那么到底什么是长时间碎片化使用呢?

想象一下:周一你在认真工作中,手头的工作才是你关注的重点,此时你不会一直抱着手机,而是【偶尔拿起手机查看信息、接电话等】。

此时,有线充电的劣势就显而易见:

①操作繁琐。当你偶尔操作手机时,需要拔掉数据线,使用后再插回去。来来回回可能需要【插拔数据线】几十次,既繁琐又容易损伤充电口;

②忘记手机充电。想想是否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你使用完手机,继续投入到忘我工作中,临到下班才发现,之前使用完手机,没有再把手机与数据线连接,导致手机电量不足,回家通勤毫无安全感。

③手机电池续航时间越来越短。为了避免随身携带长长的数据线+厚重的充电宝出行通勤,那么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充电则成为必须。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PITAKA 适用于办公或桌面场景的MagEZ Juice和MagEZ MountQi Desktop无线充电器刚好可以解决以上【微小但烦心】的使用痛点

↓↓↓

①操作简化。碎片化时间内需要偶尔操作手机时,没有数据线的束缚,随时拿起,随手放下。

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操作动作,而是顺应每个人【自然而然放手机】的手势,简便又不会损伤充电口;

②提供充电安全感。随放随充,无需为电量焦虑,随时保持电量充足。

③解除你忘记充电的后顾之忧。不必提醒自己为插上数据线手机充电,随手将手机吸附在支架的动作,不仅是顺应手机放置的自然动作,更是在充电。当你工作完,电量依旧满满,在职场奋进加油时,也不耽误手机充电。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PITAKA MagEZ系列磁吸无线充电产品对比有线充电来说,并不是节约了多少充电时间,而是让【充电】这个动作更加自然,更符合直觉。

就好比手机刷新率的提升,使游戏动画更流畅,过渡更加自然,不卡顿,不同页面之间相互切换如丝顺滑,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对于高刷新率的提升并无太大的感受,但是对于游戏党来说,却是提升游戏体验的重头戏,使用时间长了之后,才能切实感受到产品所带来的裨益。

这种体验设计虽然微小容易被忽视,但这却需要设计师对世界长期的观察,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需求以及行为习惯,洞察用户的潜在需求,给人一种惊喜感。

在无线充电领域,PITAKA认为除了功率提升之外,更加需要关注的是产品的“人文主义”,为用户提供更便利的日常使用体验是品牌始终要秉承的初心。而PITAKA优化体验的重心则是让用户在无意识下完成充电动作,给他们一种“咦,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这个”的亲切感,在无意识状态下享受产品带来的便利。

功能固然重要,但是在保证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兼具让用户感受到贴心的体验,才更能让产品有温度。因为最重要的并非参数的比拼,而是人,只有人才是产品的使用者,能够注意到产品体验优化的细节,让使用者感受到产品的实用性、舒适感、满足感以及愉悦感,才是产品设计的最高要求。

MagSafe满额21W输出太难,功率竞赛下缺少的是克制设计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