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张璐:Soul只是看起来小众,但其社交逻辑是最大众的

社交平台Soul发布的《Z世代社交报告》显示,超过7成Z世代认为自己的社交圈子狭窄,近9成人希望通过社交软件拓展朋友圈。Z世代作为独生一代,生活中面临学业和工作压力,缺乏与外界沟通的机会,有着比其他人更强的社交需求。

Z世代也是网生一代,通过互联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丰富的资讯和文化内容,兴趣广泛,个性鲜明,因此也更加看重社交关系中的精神契合度。但在传统社交软件中,年轻人需要顾及现实中的关系,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理想中的人际关系难以建立。

因此,一个立足精神交流、独立于传统社交网络以外的平台,成为Z世代的刚需。如今,Z世代有近3亿人,这3亿人的巨大市场,就是中文社交行业当下正在酝酿的新机会。

在这一背景下,Soul走出一条迥异于传统社交产品的路径,切中年轻人消除心理孤独的精神需求。Soul的社交匹配以兴趣、性格等精神特质为标准,千人千面,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同时采用去中心化的分发机制,让每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得到关注。这种强调心灵匹配和平等交流的机制,使用户能更真实地表达自我,获得更高效的匹配、更有趣的体验、更 的联系。

截至目前,Soul累计用户过亿,日活近千万,Soul面向Z世代打造的创新社交网络,开辟了心灵社交的蓝海,为下一代社交产品的发展方向揭示了新的可能。

近日,Soul创始人张璐接受见实科技采访,分享了Soul创立4年来在战略和业务上的 思考。

张璐表示,Soul创立的初衷就是解决人的孤独感。Soul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当代人对解决孤独感的刚需,因此,Soul只是暂时看起来小众,但其产品逻辑是服务大众的。

在商业模式方面,Soul的变现一直很克制,但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此,张璐称,Soul商业模式的核心是盈利和用户量共增长,更希望通过产品而不是吸引流量实现盈利,只有不断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和增值服务,才能让平台生态持续健康运转。

未来,张璐希望Soul的社交网络不只是点对点的关系,而是呈现出网状的关系,基于用户画像和AI技术,向每个人精准分发关系和内容,最终成为一个充满认同感的社交平台。

见实:我们看到数据说,Soul的日活快千万了?

张璐:我们的增长确实很快,但是具体数字暂时不方便说。

见实:你们也下载第一了。兴趣社交过去几年,是重新进入黄金赛道了吗?你们当时对于兴趣社交是如何判定的?

张璐:之前的社交产品都用了单一的社交画像,比如说自拍、年龄、职业等A面信息。但Soul的综合社交画像是多维度的,其底层逻辑是基于用户社交画像,去推荐他们喜欢的内容和聊得来的人,从而让他们得到情感共鸣。

Soul其实是微信的一个补充。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其核心是维系已有的熟人关系。但用户还希望去拓展新的社交关系,在新圈子里与人交流,从交流中获得更多信息,同时也可以进行自我表达,从反馈中获得更多的认同感,治愈孤独感。这是社交的一个底层需求,也是目前线上没有充分被满足的需求。

见实:但微信本意也是解决用户孤独感。

张璐:其实孤独感会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区别可能在于不同人在同一个时间段,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感受到的孤独感强烈程度和时长有所不同。

见实:不管是微博还是朋友圈,或是图文和短视频,社交中的表达产品一直很多。

张璐:第一,很多人认为用户表达自我的场所非常多,而且很轻松,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随着微信上平均好友关系数量的增加,在微信上发布生活化的内容需要承受越来越大的社交压力。特别对于年轻人来说,微信上可能有自己的父母、亲戚、同学、同事等熟人关系。

第二,用户发布体验并不好,比如用户的朋友很少,其互动的可能性仅局限于有限的朋友当中。除微信以外,其他的社交产品更中心化。

所以,我们更看重每天活跃的用户中有多少人发布内容 ,即发布内容的人数/日活跃人数。Soul的DAU(日活跃人数)中的发布比例比较高,如果以MAU(月活跃人数)来衡量的话就更高了。这个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产品能否促进用户自由表达自我,并且能否可获得良好的反馈体验。

见实:我看一份用户调研报告,共有23%用户认为微信没有满足其社交需求。23%意味着用户群体的规模被明确,那Soul的边界在哪里?最大空间会到什么样子?

张璐:这些调研是有局限的,比如你去问安卓手机用户是否满足需求?其实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但当有一定差异化体验的苹果手机出现时,一些人会去选择这样的产品,这个行为的背后并不是需求没有被满足。

社交是一个永恒的需求,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代际也是始终存在的,只有年轻人占比高的产品才会持续增长。年轻人希望被产品带领着去玩,换句话说,产品是走在需求前面的。产品体验聚拢用户,吸引他们加入这个派对和群体中,在更好的游戏规则中玩。

因为这个产品满足的是最底层的需求,你想做多大都是可以的。

见实:其他一些社交产品在爆发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默默无闻,但在某个时间段就爆发成为行业新兴势力。你有没有想过Soul爆发的临界点在哪里?或者某个关键数据达到一定阶段就会爆发?

张璐:我觉得应该和两个关键数据有关:

第一个是设备渗透率(设备覆盖率)。即手机装有Soul的设备在人群中的占比。比如在某一人群有40%的设备保有量可能就会迎来一个爆发的机会。

第二个是用户的关系密集度。可能DAU(日活跃用户)当中的人均 关系数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见实:社交产品有一个“魔法数字”,比如Linkin中新用户增加5个职场好友就会留存并活跃,Soul有这样的“魔法数字”吗?

张璐:我们目前还在找这个点。因为陌生人关系和熟人关系是不一样的,熟人关系肯定更strong(稳定),偶尔维护一下就行,不需要每天去激活。比如,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其关系 和强度更大,即使当月没有聊天,但下个月可能就会因为某事交谈起来。

我刚说到的活跃用户关系,都是当月的 关系且被激活的,包含聊天和浏览用户主页等行为。

见实:Soul的关系会分为souler和soulmate等不同类型,其中用户可能需要沟通半年时间才可能成为soulmate。在Soul中成为亲密好友(soulmate)的门槛,相比其他社交产品有多高?

张璐:相对于陌生人社交产品而言,Soul建立关系的门槛和成本非常低。而相对于熟人社交产品来说,就会比较差一点。所以,我们其实也在想如何进一步去突破关系密度。

见实:在关系方面,你们会把用户引到哪些方向上?是熟人关系,还是纯粹的兴趣方向?

张璐:我觉得兴趣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因为兴趣是以获得资讯信息为目标,带有工具型价值。比如,我想咨询买一个包包,可以在群里去问相关的专家,并与他们保持联系。熟人方向则是另一个维度。

见实:记得你是做咨询出身,应该很少接触产品开发,怎么会关注到年轻人这么窄小的一个需求?当时是什么故事?

张璐:Soul背后的需求并不是通过咨询数据发现的,而是来自身边的一个洞察。故事就是我想发一个东西,发在微信朋友圈边可能不太合适,发微博上没有人回我,最后发在了QQ空间,并且仅对自己可见。因此,我感觉有一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比如,自由发布内容,且有人跟我互动。

这个需求其实非常朴实。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是想发什么就立刻发,想表达什么就立刻表达,而且很快就有人来互动。所以,我当时就觉得,如果可以随时随地、毫无压力地发布一条内容,而且有人在五分钟之内得到一些回复,最后我会跟他们聊聊这件事。我其实是从一个纯个体角度出发,希望看到一个能够满足这个朴实需求的社交工具。

于是,我在Soul中用两个维度去满足这个需求:一种是发布内容的方式,第二种是直接匹配聊天的方式。这两种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Soul最底层的逻辑。

Soul建立社交关系的两条路径可分为两种:第一,公开发布内容——收到互动——建立关系——更多人follow(追随);第二,一对一分享——通过匹配建立关系——吸引对方关注。这和微信是同一个逻辑,只是微信上的关系是通过线下导入的,Soul是通过大数据去分发关系和内容,让用户获得一个快速被交互的体验。

因此,我希望Soul未来不只是点对点的关系,而是呈现出网状的关系,基于用户画像和AI技术,最后成为一个充满认同感的社交平台。

见实:这种所谓的网状关系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圈层化有什么差别?在最早一对一的点状关系下,圈子的氛围又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张璐:我们是一个社交平台,现有的圈子都是用户自发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圈子?

第一,通过系统推荐。虽然现有的推荐算法对语义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个理想高度,但是已经可以用较为粗糙的颗粒度,通过内容帮用户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并产生交流。

第二,用户公开发布内容时,可以为自己打标签。其他用户通过点击标签或搜索标签,可以看到更多相关的内容,进而产生交流关系。所以,在点对点交流的情况下,依然有用户在微信上拉兴趣群。

比如,一个资深用户找到法国斗牛犬标签下的楼主,然后把他们挨个加到微信群中。我们目前还没有做群,但接下来社群一定会成为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见实:我们当时在腾讯内部讨论数据时,发现90%以上的用户标签都是爱美食、音乐、旅游等大同小异的内容。换句话说,大部分用户很少打出真正个性化的标签。你们是如何将不同的、个性化的标签抽离出来的?

张璐:我们从来都不依赖用户的自我标签,因为用户在设置和维护标签方面,并没有他们在维护“瞬间”,或平台上的其他行为频次高。所以我们掌握的社交标签并不是靠用户自己打上去的,而是从用户行为中挖掘出来的。

见实:你刚提到一个小现象,用户会说加微信聊。其他做社交的产品人非常害怕的一件事就是用户问“你的微信号、QQ号是多少?”,这意味着你在为这几个产品打工,你们有过这样的担心吗?

张璐:目前我们在没有群聊的情况下,每个DAU(日活跃用户)发出的消息依然很多。即使有一些人转移到微信上,Soul上面依然有很多私信聊天。

Soul和微信的私聊体验不一样,Soul更容易出现生活化场景的私聊体验,而且更利于关系的深入累积。所以,在维系好友关系方面,微信可能要更主动,但是Soul在比较被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维系好友关系。

见实:通常社交关系会从两个方向走,一个方向是沉淀下来变成强关系,另一个方向的弱关系就很容易被放弃,用户转而去寻找新的兴趣点。从产品运营角度来看,如何去吸引用户来持续经营自己的关系?同时,如何让用户在Soul上的活跃度保持在一定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是转移到微信等其他产品上?

张璐:其实,这些弱关系始终都在消亡的过程中。一方面,这样的过程会降低维系关系的成本;另一方面,建立一个新关系的成本也会很低,所以如果他们无法形成自己的强关系,就会开启新的关系,这是一种长期状态。

因为没有人会觉得自己获取的资讯和好友关系已经足够多了。现在的年轻人的感知触角是放开的,他们不只是关注眼前的生活,还想要更多的新资讯,观察其他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带着好奇心去社交。Soul提供的正好是这样的一个社交平台,让他们可以不断获取新的资讯,寻找到更多的新关系。

见实:你怎么会把它定义为是生活化呢?

张璐:生活化更多是去中心化的朋友圈内容,话题可以包括电影、游戏、音乐、体育、日记、宠物等趣味性内容,但很少有工作、熟人、炒股或者自媒体属性的内容。

见实:在产品方面,Soul和微信、QQ相比,有哪些完全不同的出发点?

张璐:弱关系是有利有弊的。弊在于关系不是很稳定。利则在于社交压力小,社交更生活化,也更容易摆脱圈层的限制,在线上找到兴趣相投的人,进而产生 关系。

比如,熟人的深入对话大部分时候都是在线下发生的,线上朋友圈的交流可能就会比较浅。但弱关系因为没有利益冲突,也不怕别人泄露秘密,从而更容易在线上 沟通。

见实:年轻人扩展好友圈的需求确实非常强烈,但你们走到现在有没有发现,一旦用户到达什么样的年龄或阶段,就不再属于soul?

张璐: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包括很多80后和之前的70后、60后都很不一样,他们的人生态度越来越开放,开放的前提是他们很愿意去关注自己世界以外的人事物。

甚至很多70后或者年龄更大的一些人群,有时也会去分享,并希望获得反馈。因为,这种社交需求是非常朴实的,甚至老年人也同样很需要。所以,Soul还可以做的更大众化一些。

见实:年龄大的人怎么玩Soul?和年轻人差别大吗?

张璐:他们跟年轻人也差不多,刷广场的内容,然后自己发布内容。比如,一个70后就在广场经常发布自己总结的各种冷知识。

因为孤独感其实是贯穿人生始终的,普通人有大把的时间,而且没有什么存在感,所以他们都需要去获得一种存在感。但这种存在感不可能从刷内容中获得,他们需要在表达和交互中寻找。区别可能在于表达能力的强弱,但不管是私聊还是公开表达,他们都需要一个表达和交互的渠道。

见实:Soul现在3年半了,回过头看,有没有哪个功能让用户新增和提升得非常快?大概分为几个阶段?

张璐:其实没有,Soul的底层逻辑从一开始就是这样,随着用户量逐步变多,后期的功能拓展还是围绕底层逻辑,同时也让用户能够获得更好更优质的体验。无限优化这个点是最有效的,也是最难的。

我们作为社交产品和内容型产品不一样,内容型产品可以通过控制内容去控制人的体验。而我们是C2C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体验),也是最难控制的体验。所以,社交是很难做增长的一个品类。

见实:比如星球板块的“群聊派对”、“灵魂匹配”等功能的推出,是否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来使用?

张璐:这些功能都只是辅助型的功能迭代,并不像发“瞬间”和聊天的量级这么大。它们都是围绕我刚才说的底层逻辑,方便用户获得更高效率的表达,更快的交互,只不过是切入的场景有所不同。社交产品很难出现用户暴涨的情况,但群聊有可能是提升活跃层级的一个功能。

见实:后续你们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

张璐:一是刚才提到一些。第二是,大的方向是往开放式的社交平台角度去发展。用户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和想要交往的人,把功能冷启动扎的更快更准,推荐功能的效率变得更高。

见实:Soul在不投放的情况下每日自然新增多少用户?

张璐:我们的增长速度确实很快,但具体的数据不方便写出去。

见实:新注册用户在体验产品引导时,流失率大概是多少?给用户打标签的时候还有没有更高效的策略?比如推荐算法?

张璐:对,推荐算法会是下一步的核心,我们最终会走向大中台化,用数据去驱动,可能会和今日头条很像,包括用数据去加速某个功能的冷启动。

我们认为用户活跃是留存贡献的,可以通过增加用户留存,或者降低用户流失,去提升整个用户活跃度。因为,总的人群数量是有限的,只有无限的提高用户浏览、互动、发现新关系、建立新关系和维护新关系的效率,才能不断提高用户留存。

见实:Soul目前的流失率大概是多少?

张璐:我们目前的流失率,要比微信之类的熟人社交产品高一些,但会比内容型产品更低一些。

见实:Soul的平台上有很多才华青年,很可能会从中诞生出一些潮玩产品和创业项目,平台是否有想过用户这方面的需求?

张璐:有想过,不管是认知新品牌的需求、去中心化的需求,还是做生意的需求,都属于用户非常底层的需求,都可以结合在产品中。接下来,我们会有新功能上线,目前还需要做半年的灰度测试。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差异化的品牌广告和创意型广告。不会接第三方和“黑五类”广告,也不会去做CPM广告。

我们会在新上线的产品中做类似测试,这个产品功能非常轻,有一点像小程序,目前行业里还没有这样的形式,但还需要做六个多月的灰度测试。

见实:你们会不会推动年轻人,在内容板块成为博主或者自媒体?

张璐:我们主要是做社交平台架构的,媒体和内容的基因其实不是特别好,目前还没有专门去运营用户的团队。这个思路非常不一样,我们不是靠吸引流量去赚钱,而是靠产品赚钱,我们主要是通过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和增值服务去赚钱。

平台现在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增值服务,比如买道具,而且收入非常不错,但很多新用户可能都找不到充值入口。我们的商业模式核心是盈利和用户量共增长。

见实:目前Soul每月的净收入有多少?

张璐:我们是从去年十月份才开始做付费,在目前的DAU体量下,每个月收入确实很可观,只是具体数字暂时不方便对外。

见实:灰度测试,用户和市场的接受度是什么样的?

张璐:灰度测试目前还只是在公司内部进行。

见实:Soul现在的核心目标是做用户增长,你们和投资人制定过长期或短期的目标吗?

张璐:其实投资人并没有给我们制定目标,我们有自己的ROI模型,在知道LTV的前提下,可以算出自己可接受范围的获客成本,而且可以完全挣回来。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能融到钱,就可以无限放量。

见实:从创业到现在的3年半,有过慌张或质疑自己的时候吗?比如,问自己的产品靠不靠谱,能不能成。

张璐:其实我们团队并没期望Soul能不能成,因为我们团队一开始就是一起做着玩的,只要好玩就行了。

Soul虽然看起来很小众,但它的逻辑并不是小众的逻辑,我们的产品也一直没有变过。比如,2016年底的时候,我们去见投资人,有投资人看完BP就说我们的产品DAU不会超过10万。

见实:他投了吗?

张璐:没,当时我们DAU大概有两三万,他觉得这个产品是最小众的,未来一定不会超过10万DAU。我们直到2017年3月份才拿到第一轮融资。但其实到现在,底层逻辑和需求都没变过。

见实:Soul今天的日活和收入,通常会迅速引来巨额资本快速跟进。所以,很快会有大融资消息宣布?

张璐:我们数据很好,也会一直专注产品,服务好用户,具体资本方面我们不方便对外公布,感谢大家的关注。

见实:拿到钱后你们会大量去拉新和推广吗?

张璐:不会,现在还没有做,要再看一看。第一要看关系密度,比如推出一些新功能尝试后有没有形成网状关系。第二要看推荐算法的效率够不够高。

见实:你们迭代速度看起来会有点慢,有没有人催你们再快一点?

张璐:没有,作为社交产品,我们已经做得够快了。社交平台是很难长大的,也快不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