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曹升老师在奥迪e-tron体验季成都站分享《汽车市场的增长策略》,本文整理自分享内容。
我们今天的内容主要围绕汽车业的变革展开,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汽车是生活方式品牌;
第二,智能硬件的营销策略;
第三,生活方式的营销策略。
未来生活里,我们跟车相关的部分是一种什么状态?
讲一个笑话:
两车相会,对面的司机晃荡把车窗摇下来,一边摇一边喊:"猪!"。
这边司机一听来气了,"你才是猪!"刚拐了弯道,咣当一下撞猪身上去了。其实对方是在善意提醒,这位司机误解了。
第一种情况,未来有一天车跟车之间是可以交流的,对面的车在提醒你说:
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在马路上,你要当心。
有没有可能?这就是未来车联网的世界,车与车之间是可以互动的。
第二种情况,今天我要去一个地方开会,我把行程输进导航,车会通知我:
根据这个路线你会有20分钟的空闲时间,你上周在某某地方洗的衣服,是不是花5分钟去取一下?
这种可能性有没有?车帮我做一个日程安排,像个人生活助理一样。
在未来的世界,一年卖的新车,无人驾驶占比多少?
IBM给出了一个预测:
到2030年,
每个人平均拥有15台互联设备;
售出新车有15%是完全自动驾驶;
汽车共享将占到全球行驶里程数的26%;
软件占汽车创新的90%,代码行数将是现在的100倍。
2020年到2030年并不长,显然,汽车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解读一下:
一、汽车是生活方式品牌
1.汽车的趋势(汽车业的视角)
主要看四个方面:新能源车、自动驾驶、车载系统、车联网。
互联网的行业怎么看?
2.汽车的趋势(互联网的视角)
首先看出行。中国最大的出行服务公司是谁?滴滴。
第二个看物流效率。中国最大的物流公司是谁?应该是顺丰。
第三个,看移动终端。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很多互联网公司,明明是外行,纷纷都要造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汽车是下一代移动终端。
第四个,看万物互联。小米说,我们现在全球2亿多设备都已经联网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于是,我们生活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
比如,我在没有回家之前,就可以通过小米APP远程遥控电器,它会按照我的生活习惯,提前15分钟把空气净化器打开,把空调调到我喜欢的温度,把热水给我烧开了。
科技进步在短期,比大家想像的要慢很多;而在长期,比大家想像的要快很多。
很多品牌在研究无人驾驶。无人驾驶短期内普及不会那么快,但是长期一定比我们想象的快。因为它不是直线式发展,而是一个拐点式发展。一开始特别缓慢,然后突然间超过某一个拐点全上去了,会加速发展。
3.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
笔记本电脑解决我们智慧工作的问题。
智慧手机解决我们智能生活的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等个外卖订个机票。想去什么地方提前搜素一下,看着剧给别人发个信息,全在手机上实现了。
下一步就是车载系统,智能汽车。
有记者问过我:
为什么苹果要造车?为什么亚马逊要造车?为什么微软也要造车?为什么百度也造车?为什么包括华为都要造车?这些企业跟汽车之间是没有一点关系的,他们为什么都要造车?
因为他们不把车当车看,而是当成车载系统和移动终端来看,视角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IBM的预测数据:到2030年,90%车的创新都不是来自于硬件,而是来自于软件。
什么意思呢?到了2030年,我们区分车跟车的区别,我要买这个车不买那个车,90%的差异化的点是来自于软件创新。
智能家居比智能汽车还要往后一点,目前智能家居的爆发点还没到。
4.两大交锋
关于汽车,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视角?这两个行业的本质是什么?
5. 两大交锋的底层逻辑
车跟《孙子兵法》有什么关系?
上兵伐谋:在没有打仗之前或者在我们卖产品之前,先想一套策略出来。
其次伐交:相当于整合上游下游合作伙伴,此时,车还没生产。
其次伐兵:开始策划造一辆什么车;
其下攻城:开始真刀实枪生产和销售了。
原来《孙子兵法》讲了一套东西,跟我们造车之间似乎有相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通常的做法是先把车生产出来,然后进行规模化销售。
销售完之后发现不行,我有些地方还没优化,比如供应链没有优化,接着进行上下游的整合。
整合完之后发现我做大了,必须要有战略,因为竞争对手开始打我了。
如果站在互联网的角度,反过来先想着增长战略。
拼多多最主要一款产品是什么?没有主要产品,它什么都卖。拼多多最早卖什么火起来的?卖水果。它是中国最大的水果网上销售平台。卖水果解决什么问题?水果容易坏,保质期特别短,但是有一部分人可以容忍保质期短,有一定的损耗率的质量标准。拼多多把水果供应商和这群人打通了。拼多多没有明确的产品的,但是有增长战略。微信里面有10亿人,在淘宝里面只有5.6亿,还剩下4.4亿人去哪了,我要把这4.4亿人给捞过来。拼多多是战略优先,战略中是用户增长优先于产品增长。
卖车也一样,最近有些新能源车市值涨得特别高,蔚来汽车的市值甚至超过了宝马,不可思议。
宝马这么强势的品牌,蔚来是后起之秀,二者的品牌价值差距太大。为什么会出现蔚来汽车市值超过了宝马汽车?
因为新能源车是从增长战略角度来做营销的,他们善于玩流量运营,善于玩用户运营。这个和传统汽车品牌商的套路不一样。
传统汽车品牌,是产品型增长,以货为主,先把产品生产好,找到一个销售场景,再找到人来转化。
而新能源车的新锐品牌,是增长型产品,它是反着来的,先把人找到。
我在什么场景下可以找到他?这个场景不是销售场景,是这个人在什么场景下生活。
最后,再强调产品是用来解决客户问题的一个载体。
于是,就出现了下图两大增长路径:
一个,是从货,到场(销售场景),再到人;
另一个,是从人,到场(生活场景),再到货。
三顿半咖啡在天猫双十一活动中,竟然比雀巢的销量还大,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消费品牌,在一些特定销售场景中,面临的高知名度、低转化率的窘境。
现在一个特别大的趋势是,小品牌在一些特别渠道上干掉了大品牌,似乎以前的品牌公式失效了,什么原因?
三顿半从人下手,在什么地方起步?它先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然后在下厨房APP里面带货,不可思议吧?按道理应该在天猫里直接卖,或者开个线下店直接卖,到下厨房里面干什么呢?下厨房是教人做菜的,是目标客户的生活场景。虽然不是销售场景,但三顿半确实在下厨房实现了从0到1的冷启动。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增长思路。
6.产品的定义
以前的产品定义是:我是干什么的。比如我是一辆车,我就是一个出行的工具。以产品功能来定义产品的特点。
现在定义反过来:我们一定要给到一个产品三要素。产品一定是目标客户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
你想想看,小米什么都卖,手机、电视机、电吹风、空调、插线板,它为什么卖这么多东西?按照常规来说,它不符合我们商业基本规则,因为不太聚焦。
但是,小米有一个非常具向的目标客户群,围绕目标客户群就可以实现范围经济,这样产品线宽就不是缺点了,就符合正常的商业规律了。
比如爆米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属于低欲望消费。但是一到电影院就变得老少咸宜。
我专门在电影院门口做了观察,看什么人买爆米花。小孩子拉着家长来买,老人家来一桶,小姑娘也来买一桶,小伙子也买一桶。我就觉得奇怪,那爆米花究竟是卖给谁的?
场景是拉升消费欲望的工具。有些场景下能卖掉,可是离开这个场景就卖不动。爆米花就是典型的场景化产品。
三顿半咖啡解决了什么问题?
最早解决的痛点是,在家里如何能喝到味道媲美咖啡厅的手冲咖啡?于是,它发明了一个挂耳咖啡套装,用袋装咖啡来模拟专业人士手冲咖啡,在家里面就可以喝到。
一个好的产品一定有产品三要素,即目标客户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无论是谁,包括车也一样。
如果按这三要素来下个定义,我在这里提几个问题:
奥迪车是一个什么产品?谁是奥迪车的目标客户呢?什么是奥迪车的使用场景?奥迪车解决了目标客户的什么问题?
营销是我坐在家里面就有人主动上门,是让客户来找我;销售是我去找客户,去转化他。这两个完全不同。
营销有三大痛点:第一大痛点,认知障碍。假设中科院出了一个报告,说山西大葱各项指标全面碾压山东大葱,我拿这个报告,到山东去卖山西大葱,能卖得动吗?卖不动。山东人已经习惯了吃本地大葱,这就是认知障碍。第二大痛点,消费欲望。大多的场景下,客户并没有消费爆米花的欲望。如果找不到电影院这个场景,怎么卖得动呢?第三大痛点,行为习惯。很多的时候,客户没有形成品牌记忆和固定习惯,消费的随机性还比较强。
思考一下:奥迪车有没有认知障碍?奥迪车客户消费欲望在什么场景中最强?奥迪车客户形成了哪些行为习惯或者强化记忆?
这里讲一个观点:
客户并不需要我们的产品,客户需要的是解决他的问题。
客户是自恋的,我们不要自恋,我们不要觉得我们自己的车好,就对新品牌的崛起掉以轻心。
新消费的赢家,往往都是以人为本的消费者品牌。谁也不能对抗这个新消费大趋势。
7. 价值的交付
我们创造商业价值,分为两种:一种是容易感知的商业价值,另一种是不太容易感知的商业价值。
在商品缺乏的时代,客户对产品有耐心有精力去研究,所以,不太容易感知的商业价值,也会被客户注意到。
客户感知价值
价值感知:闪送
同城快递、一对一、安全,这些关键词,都是快递行业的必备需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行业卖点。你说对手也说,典型的同质化竞争,两家卖的效果都不好。
闪送早期是怎么从同质化的快递中突围的呢?
闪送早期创业的时候,广告的编码效率比竞争对手要高。主打三个数字:
1,10,60。
这三个数字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1分钟下单,10分钟上门取件,在北京五环以内,平均60分钟以内送达。用三个数字进行客户价值编码,转化率是非常高的。
当时顺丰还是次日达,闪送比顺丰的优势,就这么简单、高效地表达出来了。当顺丰缓过劲来之后,也推出1小时送达业务的时候,广告编码就不能这么讲了,转化率就低了。
解决问题:QB house
快剪是从日本来的,在中国现在发展比较快。
什么人是快剪的客户?
非常缺时间的人。
这里要提示一下:以前是卖方市场,产品比较少选择余地小;现在是买方市场,产品过剩。我们一定要讲清楚谁是我的目标客户,有目标客户和没有目标客户转化率可大不一样。
上个世纪90年代,QB house的创始人去剪发,等待时间太长,受不了了,干脆自己创办一个10分钟剪发品牌。
按照日本人的个性,10分钟剪发在日本有没有认知障碍?
显然有的。日本人特别在意工匠精神和这种契约感,我们都是60分钟理发,你这个10分钟理发不是骗我吗?一开始,客户都不愿意来理发。
10分钟快速理发,这个是典型的解决客户问题。但是客户不买账。那怎么营销呢?
于是,QB house就在价值感知上下了很多功夫。
一般的理发店进去大概要排队多长时间,总得进去问一下,浪费时间。
QB house在门口设三盏灯,绿灯就是进去立马可以理发,黄灯是到里面等5分钟,红灯是5分钟以上。这是价值感知点,跟闪送一样,广告编码效率非常高,同时,客户体验感非常好。
不仅在价值感知上,QB house还找到了最关键的一个:锚定价值。
什么叫锚定价值?
把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一下子放在一起,特别短的时间就能理解就能懂,比如央行叫超发货币叫什么?发大水。你一句话就懂了吧?
其实超发货币跟发大水之间就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完全不能直接逻辑关系相等。这叫类比说事。
QB house特别狡猾,宣称自己是时间产业。
剪头发的为什么叫时间产业?它说我帮你节省了50分钟,要比帮你节省了5000日元还要值钱。这句话一出来,它的目标客户就出来了。什么人会对这句话有感?
时薪1万日元或者期望自己时薪到1万日元的人,看见这句话会特别有感。
前者时薪已经到了1万日元,更在意自己时间的价值。后者工作量大,节奏快,想多赚钱,努力提升生活质量。
QB house成了全球第一个敢在地铁里面开理发店的品牌。地铁的人流特别奇怪,人挨人人挤人,恨不得立马就走了。通勤人的注意力是最难抓的,很少有人东看西看。但是QB house把生意做成了,后来成为世界知名的快速增长型公司。
在商品过剩的时代,客户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客户决策的重要性优先级都在发生变化,比如颜值要好,体验要好,要能发朋友圈等。
于是,客户决策与容易感知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强。
这就对我们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机遇。
这里再讲一个观点: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产品很牛,其实产品只是载体,客户感知价值才是交付标的。
以前咱们买车,客户决策主要围绕这两点:一个是功能消费,一个是品牌消费。功能消费是我要开自己的车到哪里去,品牌消费是奥迪代表我的社会身份。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客户感知价值很多,客户决策的驱动力也非常多,整体竞争环境压力更大了。
8.需求的内涵
无感需求难卖,这个大家容易理解,就是商家在自嗨,客户不认可。
行业必备需求很难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必备需求是行业卖点,你能说,竞争对手也在说,也就是太同质化了。
我们能不能找到客户期望的需求,或者我们自己独家的魅力需求。如果找不到,转化率会非常低。
我们总以为自己生产的产品功能决定了产品属性,错了。客户需求决定产品属性。
比如爆米花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小零食,爆米花就是电影院神器。客户需求决定产品属性,你别跟我说爆米花跟瓜子是一样的,真不一样,在电影院里面嗑瓜子很烦,是不能作为电影院神器的。你卖的是房子,客户买的是家。客户做决策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看你的房子有多好,而是我们夫妻俩是不是要做出牺牲,为谁牺牲?中国人多半都为孩子上学牺牲。我们在卖房子时讲了100个卖点,然而,客户只有1个买点,就是小孩上学。我们100个卖点和客户1个买点之间,是巨大的鸿沟,没跳过去。
这里也有一个核心观点:
客户需求决定产品属性,场景是拉升欲望的工具。如果不在特定场景中,明明是目标客户,但就没有消费你的欲望。
二、智能硬件的营销策略
第一部分,我们提到了:未来汽车是下一代智能硬件。
那么,我们这个部分就要来讲一讲,智能硬件是怎么营销的?我们重点看华为与小米两大品牌。
首先要给一个观点:
智能硬件,都不是在卖硬件本身,而是在卖内容与服务。
1.对标学习
华为手机,最早的价值主张是国产商务手机,是对三星的进口替代。
随后,又通过与保时捷的跨界合作,拉升了品牌溢价能力。
最后,通过与徕卡合作,把照相手机,打造成了中国手机最大的单一客户决策点。
这些与未来汽车的销售技巧,都是相通的。
小米最早打的是极致性价比,后来另辟蹊径把用户圈上来,围绕用户去卖其它东西。小米是国内唯一一个做用户运营的手机商,用户运营是它最大的特点。
围绕着用户运营,小米开始打造AIOT生态圈。
小结一下:
华为手机,厉害就在于,把客户决策聚焦到了单一客户决策点(照相手机)上来了,而且把国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价格,拉升到国际一流水平。
小米手机,厉害就在于,把目标客户群锁定了,同时,通过做用户运营,渗透到目标客户更多的生活场景中,能卖更多的产品,实现了范围经济。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华为、小米这两家,都把智能硬件,卖出了独特的商业模式。
2.两轮驱动
通过对标学习,尽管华为、小米营销策略不同,但是我们发现智能硬件有两大通用的驱动力,分别是:技术级壁垒与消费者体验。
上图是苹果手机的一个演示版。
如果我们认可未来汽车是智能终端,那在技术级壁垒和消费体验两个方面,还是有很多价值可以挖掘,还是有很多营销策略可以借鉴。
大家先想一下,到2030年的时候,90%以上的创新来自于什么技术?软件技术,不是硬件技术。
3.底层逻辑
冥想APP Calm融资8800万美元,去年销售收入差不多1.5亿美元。
这里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智能硬件的核心价值,往往不是硬件本身,而是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
三、生活方式的营销策略
我们在前面提到汽车是生活方式品牌,那这里我们就重点来讲一讲生活方式品牌怎么营销?特别是怎么结合互联网做营销?
1.互联网可以带货的流量
整个互联网可以带货的流量有两种,一个动销流量,一个势销流量。
第二杯半价是动销还是势销?动销。有一种消费欲望,第二杯半价捡便宜了。
换季是动销还是势销?动销。人捡便宜是本能,这是动能。
势销是什么?
比如我接待客户,我可以去买个大众车,也可以买个奥迪车,但是我买了奥迪车,这是势销还是动销?势销。礼品都是势销。产品还是个功能,一旦转化成礼品之后,客户决策点就变了。
2.需求内涵
需求对应的是两个:需+求。第一,需,是需要。现实生活中有一个落差,产生了不方便,所以客户会需要。它可以卖得快,但是不能卖得贵。第二,求,是想要。对未来有一个期望,客户不会感觉到生活有缺陷,但是如果期望实现了,会非常高兴。所以它能卖得贵,但是不能卖得快。动销可以卖得快,势销能卖得贵,但它俩都有对方的缺点,动销就不能卖得贵,势销就不能卖得快。
有没有什么产品,卖得又贵又快的?当然有。比如苹果,就是大众奢侈品。
苹果为什么能卖得又贵更快?
因为苹果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商,而且是全球最大的音乐分销商、全球最大的游戏分销商。
以前音乐分销商最大的是沃尔玛,游戏分销商最大的是任天堂,都被苹果直接碾压了。
苹果超强溢价能力是来自卖内容的,我们千万不要被它卖硬件本身所迷惑了。
未来的汽车一定要像苹果一样,也是卖内容的,卖服务的。
3.四大流量
四大流量:交易前流量、交易中流量、交易后流量、无交易流量。
① 交易前流量
雷军说的这句话在哪儿起作用?交易前。
假设有两款手机,一款叫小米,一款叫大米,大米是告诉你产品性能:我是用什么芯片?用什么屏幕?用什么电池?这些都是产品属性,会在交易中拦截流量,形成转化。小米手机可以在大米之前拦截它:我店里不管卖手机还是卖什么东西,全都是照着最好的指标去,但是价格只卖一半。你就会先到它那里逛一逛,而后再到其它的店里看看,它会拦截大米的流量。
② 交易中流量
这就很明显了,交易中流量。它开始比货,比产品性能。
③ 交易后流量
郑州有一个岳文生烧烤,就一个人经营,在小巷子里,交易过之后也没有流量。
我看到这个案例就感觉特别奇怪,它只卖荤菜,没有素菜,还不卖酒水,饮料也没有,座位也没有,只在晚上卖,完全不符合做餐饮的逻辑。
结果他有时下午2点左右就把晚上的货都卖完了。为什么?他把所有的客户群拉进微信群了。大家可以提前在群里预定。
岳文生烧烤特别有个性,每天一只黄河北的小母羊,强调肉质比较好。
另外一个是什么?你是老客户,在去之前点了20串,到店之后想再多来10串,对不起没有了。
老客户拉新,本质上是交易后的流量运营。
④ 无交易流量
这一批国货潮的本质是什么?中国供应链向中国品牌迈进。
以前品牌、研发和设计这最核心的两头都不是我们的,只有中间的供应链是我们的。中国企业代工生产,卖不了耐克这样的钱。
现在这一波起来全是中国供应链、中国品牌和中国设计。包括汽车,很多汽车看起来质量都不咋地,品牌声量差远了,但是销量特别大。
这是一个典型的无交易流量,并不指望通过这个广告本身卖多少钱,而是通过跨界异业合作,来制造广告效果。
这是个社会事件,具有一定的自传播属性。
交易中流量是大家已经有高消费欲望。
交易前流量是有困扰,但是没有答案,消费欲望比交易中要低,是中等消费欲望。
交易后流量往往没有了再次消费的欲望。我刚刚吃完饭,刚刚买辆车,哪还有欲望?
无交易流量就完全没有消费欲望了。
对于4种不同的消费欲望,我们一定要以人为主,要有目标客户,然后根据它的欲望值设定不同的营销方案。
最后总结一下:
第一,汽车是生活方式品牌。未来是移动终端+生活方式,技术驱动+消费体验两轮驱动,流量入口+内容营销。
第二,汽车是新零售新消费。以增长为导向,以客户为核心,以产品为矩阵。先把人的价值感增长起来,产品只是个载体,价值感知才是交付标的。
关于作者:曹升 灰度认知社创始人,客户决策导师和增长策略导师。擅长从客户视角透视传统产业+互联网的增长逻辑与战略机会。服务美团、滴滴、百度、360等互联网头部企业以及众多品类第一客户,帮助客户解决三大痛点,打造百亿市值。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