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头部手机厂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加入IoT大航海。面对即将起势的万亿级消费市场,不断拓展产品边界,已经成为大玩家们战略卡位的标配动作。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对10月19日OPPO在智美生活发布会上连发两款智能电视的举动感到意外。至此,以华为、OPPO、小米、苹果为代表的“HOMA”,开始在各自的行进道路上渐入佳境。伴随这场“物物对话”的,既有宏观市场层面的波澜壮阔,又有生活场景下的灵光一闪。但唯有理解各品牌相似布局中的不同之处,才能透过现象看清物联网对现有智能手机链条产生的重构与升维。
1大屏生态重返聚光灯,老赛道里的新野望
小米的持续加码,华为与OPPO厚积薄发的创新突破,以智能电视为代表的大屏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燃点”。与几年前高开低走的创业潮不同,如今智能电视所扮演的角色正发生改变:在5G、超高清、物联网的加持下,智能电视不仅仅是客厅娱乐的枢纽,更是全屋智能场景的可视化管家。
从赛道角度看,智能电视市场算不上一门好生意。尤其是经历过国产品牌上一轮的自杀式价格战后,整体生存空间并不乐观。《2020年中国智慧大屏发展预测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彩电保有量达5.9亿,其中智能电视规模近半,渗透59%的中国家庭,可触达用户规模达6.3亿。IDC则在《中国季度智能电视跟踪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售出4480万台智能电视。与去年相比下降了4.4%。用户规模触顶与硬件销售放缓的背景下,白热化竞争在所难免。但小米、华为和OPPO的全情投入似乎志在必得,尤其是OPPO,全新发布的OPPO智能电视S1和R1系列,价格区间从3299元到7999元,全面覆盖消费级与旗舰级市场。这种一经出手就寸土必争的坚决,必然是对行业 探索后的思考结果。结合种种新趋势来看,智能电视的发展潜力至少体现在三个方向。
其一,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虽然彩电行业高增长不再,但智能电视对传统电视的替代潮却在继续。随着互联网内容生态持续扩容,智能电视与手机、平板的三屏联动成为年轻人的标配。再加上疫情对销售渠道的重塑,让原本就善于进行线上营销的智能电视得到更多销售机会。奥维云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彩电行业市场线上渠道零售是占比首次突破60%,达到64.1%,实现连续四个季度增长。工信部也预测,2020年我国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将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具有鲜明特质或品牌力的智能电视将在存量博弈中化危为机。其二,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积极布局带来的话语权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智能电视品牌,尤其是以华为、小米、OPPO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不再将“走量”作为核心目标,开始在利润空间和用户价值更为性感的中高端市场运筹帷幄。小米电视与华为智慧屏都陆续推出一万元以上的新品;OPPO发布的旗舰智能电视S1,搭载了4K 量子点、120Hz刷新率等多项硬核配置,还在声学表现方面与丹麦高端Hi-Fi级音响品牌丹拿展开合作。更值得欣慰的是,OPPO在面对OLED、QLED的路径分歧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用行动表达出了自己的独立决策。种种迹象表明,国产电视品牌正在从外资品牌的追随者,逐渐成为高端产品的定义者。
其三,新应用场景产生的用户粘性,会让设备打开率和使用率双提升。某种意义上,真正限制智能电视发展的两个指标在于打开率和使用率。要知道,智能手机和平板几乎不存在“打开”这个概念,而是时时处于待机状态。但是在IoT全屋智能生态的趋势下,智能电视或许将以常态化的息屏取代“关机”。就像OPPO智能电视S1搭载的Breeno智能语音助手和“1秒开机”效率,可以通过语音唤醒进行全网搜索,直接发起视频通话甚至与其它智能家居设备进行交互。不难发现,大屏生态正在从平面化的内容生态走向立体化的客厅生态。对于HOMA来说,这些新型智能入口构成的未来框架,才是IoT主战场。
2为什么说手机巨头必将成过渡为IoT巨头?
游戏圈有“一代版本一代神”的说法,那么在互联网向物联网的过渡中,智能手机是否还能屹立于神坛?至少来自车联网生态的竞争者已经表现的“野心勃勃”。前往任何一个车展现场都会发现,新款车型上的显示屏越来越多,甚至开始搭载车窗显示玻璃力推“智能座舱概念。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观点更直接,他认为智能驾驶驱动下的汽车相当于移动房产。IoT会产生更多超级入口,但这不意味着手机的入口地位会被降权。相反,头部智能手机厂商最有可能因新范式而长期受益。最表层的积极影响是,“一机带一屋”产生的销售带动力。在HOMA身上,都能看到明显的信号:前有苹果TWS 耳机引发的购买狂潮,后有华为定下“未来三年获全国20%电视面板产能”。OPPO后发入局的闪电增速同样亮眼:第一款智能手表——OPPO Watch首销即拿下京东天猫苏宁三平台销量销售额、销量双冠军。不久前,旭日大数据公布的6月TWS全球品牌出货量排行显示,OPPO声学强势挺进前五。这种强劲增长预期,将立讯精密、歌尔股份为代表的相关代工企业推向巅峰市值。当然,优异表现与各自的产品力息息相关,但来自各自手机用户的“爱屋及乌”依然不如小觑。用通俗的话说,“你会因为手机而影响到手机配件的购买,但反过来却不会因为偶然得到的手机壳去更换手机。”对此,小米和OPPO的打法极有代表性:前者以生态链投资的方式大幅提升产品覆盖,做到“人无我有”;后者围绕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手表、TWS等核心入口积极爆款,占据了用户决策链条的“最上游阵地”,为接下来自研新品与合作伙伴产品的销售埋下伏笔。
除了销售以外,HOMA的品牌力与场景服务能力的不可替代性将不断凸显。
在销售增长外,HOMA品牌力和场景服务力将得到强化。试想一下,如果自动驾驶与车联网作为“移动房产”的定位能够让移动办公更具效率,那么传统意义上的房屋又将扮演何种角色?答案是,负责为用户提供浑然一体的舒适感、豪华感和安全感。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论中,这三种感官需求最具商业增值空间也最难获得。如果说“授人以LV”,是将豪华感和舒适感符号化,那么IoT提供的解决方案,则是让“服务本身成为一种豪华”。当IoT产品继续向客厅和个人应用场景渗透时,这些终端的“智能”将进化为“智慧”,从而产生超出想象的体验。这样的创新已经在OPPO本次发布会上“小试牛刀”:通过几款OPPO产品的组合使用,智能手表会通过心率变化将用户状态反馈给电视,在用户睡着时自动关机做到“不打扰”。再比如,OPPO Share随享功能,可以在手表上控制电视播放内容,也就不必在葛优瘫时探身寻找遥控器。
智能终端数量持续提升,引发的将是乘数效应。智能产品矩阵提供的物物协作,最终会像《玩具总动员》里的胡迪们一样魔幻。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手机厂商能继续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游戏规则从未改变”。无论是智能汽车这样“行走的手机”,还是智慧客厅里“大屏的手机”,从硬件到内容再到场景都像是对过去移动互联网生态的“空中加油”,而非颠覆。那么手机厂商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沉淀依然适用,再加上,华为、OPPO、小米都在以“一年百亿”以上的投资力度进行相关研发创新。这样来看,HOMA从手机巨头到IoT巨头只需一个导火索。可能是5G的全面普及,也可能是某个新产品的突然爆红。
3奇点将至,HOMA的IoT新纪元有何不同?
微信的出现,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发挥到极致。IoT的前途,要看物与物的连接能否产生甚至超越“微信级别”的连接价值。眼看HOMA已经密集落子,彼此间IoT策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也逐一显现出来。先看相似性。四大品牌在IoT市场的主流产品上,基本上是“贴身肉搏”状态,从智能电视、智能穿戴、平板PC到路由器、智能家电、耳机,在不同价格段、产品形态、技术亮点上展开全面竞争。包括在设备互通方面,HOMA也是尽其所能,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存在“功能盲点”。不仅如此,他们深知现有IoT互通场景只是“开胃菜”,唯有进行密集的探索尝试才能让设备成为想象力的载体。至于差异点,虽然不易察觉,但更能说明四者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各怀心思。华为对IoT市场的考量,直观反映在其“1+8+N”生态链中:以各个智能终端为着力点,输出底层技术优势。以单终端优势的累加,作为IoT全生态效率的保障基石。再将这些核心入口,与华为智能家居开放互联平台结合,确保覆盖到更多功能场景。小米的IoT布局更加具象。用雷军的话说,就是“用小米做手机成功的经验去复制100个小米”。通过独特的金融视角,小米以投资赋能等方式发展生态链企业,通过价格和渠道优势,将智能产品快速带入用户客厅。OPPO的IoT之道,可以在其“自在智美生活”的全新品牌主张上找到答案。一直以来,OPPO从软件到硬件就给人一种“美”的印象。而“美”背后,是OPPO极为重视用户主观感受,并以此为出发点的研发愿景。到了IoT时代,OPPO对美的理解是,以人为本构建完整的场景体验。这体现在OPPO产品尊重审美多样性,不断以新元素、新构想、新表达创造生活美学的“外”,又融入了以个人娱乐、家庭家居、运动健康为核心,通过自研产品、合作研发、第三方选品的组合拳充分满足消费者诉求的“内”。这种以美为锚,以智取胜的节奏感正是其独到之处。
相比前三者,苹果极致的用户体验不必多说,标杆级的产品体验不断转化为亮眼的销售额。不过,iOS特立独行的封闭式手机系统可能与开放包容的IoT生态相悖,也就失去了很多跳跃式探索IoT场景的空间。“随着网络节点的增长,网络价值会呈现平方增长。”不出意外的话,通信行业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将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应验。而HOMA所对应的四种“组网设想”,将会在长时间的求同存异中疾驰。这种螺旋状追逐中,会不断爆发出让人们眼前一亮的小惊喜。直到无数的小惊喜引发质变,成为HOMA乃至整个IoT生态的拐点。届时,人们口中的未来将成为每一个“瞬间”。文/阑夕工作室 顾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