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金融壹账通在二季报之后,又披露了拟发行1650万股ADS的消息。随Q2业绩浮出水面的,不仅有其科技业务战略版图,还有To B金融科技服务正在走向成熟的信号。诞生于2015年的金融壹账通,完美赶上了国内金融科技服务ToB大爆发的五年,从依托平安集团、到远赴纽交所IPO、再到外部科技服务细分市场走向成熟,金融壹账通正迎来某个“拐点”。虽然目前壹账通亏损依旧,但业绩拐点背后所释放的多重长期价值信号,值得细品。
从这些指标,看科技服务如何收获长期价值
今年二季度,金融壹账通的业绩,迎来了拐点前的一场大爆发。而其中有多个指标,值得细品。
财报显示,金融壹账通2020年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8.4%,从2019年同期5.22亿人民币增长至7.74亿人民币,毛利润增长了93.4%,达 2.97亿元。
仔细观察收入来源则不难发现,其总营收之所以迎来小爆发,正是长期价值导向开始见效的信号。
首先,是“初装收入(Implementation revenue)”。据财报,金融壹账通二季度实现“初装收入”同比增长71.5%,达2.16亿人民币。这说明金融壹账通的客户吸引力在持续增长,因为“初装收入”指的正是金融壹账通作为技术提供方,为机构提供定制化科技服务获得的收入。
再者,值得注意的是“运营支持服务收入(Operation support)”。据财报,二季度“运营支持服务收入”同比暴增170.7%,达2.88亿人民币。如果说Implementation revenue是更偏向技术的“硬实力”收入,那么Operation support则是更偏向数字“软实力”的收入。而这项“软实力”收入,也更好地佐证了金融壹账通对机构客户的“持续”吸引力。因为,这证明除技术输出之外,金融壹账通的科技能力还渗透到了B端企业的 运营中,与企业客户的“共生”关系也正在加强,分享To B企业的成长红利也就变得“可持续”。
这种紧密的“共生”状态,换个视角也同样可以从财报中窥见——疫情期间,企业科技服务能力的需求暴涨,而金融壹账通精准地把握了这一机遇,给予B端客户“一臂之力”。据悉,春节过后,已有20多家合作银行主动与金融壹账通合作开启应急远程客服,应对疫情期间暴涨的客户咨询需求,例如日均咨询量上升了43%的还款问题。
受益于人工智能客服和智能救援等需求持续回升,金融壹账通二季度运营支持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70.7%,收入占比也从20%上升至37%。而得益于该项收入的推动,二季度基于交易量和运营的收入同比增长41%,达5.58亿元。
不做一锤子买卖,深入参与To B运营并从中获益,才是金融壹账通的“长期”策略,其价值回报也开始显现。
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壹账通依然在亏损,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金融壹账通的长期价值导向已初见成效。此前,周观新金融也在【壹账通IPO|金融TaaS的专业玩家时代】提到,金融壹账通的市场打开方式,与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都不一样,前期可以低价或免费试用一些服务。这种先让客户低门槛享受到科技服务的好处,再从长计议,深入参与其运营发展的方式,注定了金融壹账通只能做“长期”生意,前期的投入性亏损也在所难免。
长期价值追上研发投入只是时间和努力的问题
长期价值的实现,同样需要长期且高昂的科技投入作为支撑。
近几年,金融壹账通的研发“烧钱”能力也的确有目共睹:2017年研发投入为5.37亿;2018年增长至8.21亿,占总收入的58%;2019年研发投入为11.47亿元,占总收入的49%;今年二季度,壹账通的研发费用为2.89亿元,投入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3.4%微升至37.3%。
由此可见,金融壹账通的科技投入步伐基本持续稳定在高水平。
如果想要快速盈利,其实也很简单,砍研发成本就可以了,但相信没有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会这样做。想要收获长期的价值,自然需要持续的科技投入,按照目前金融壹账通的营收成长速度,追平研发成本,只是早晚和努力的问题。
当然,这不仅仅是今年二季度财报透露的信号,也是资本市场认可的信号。
今年4月,金融壹账通的股价还停留在9美元阶段,但截至8月11日已经涨到20美元以上,涨幅已经翻倍。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指出,看好金融壹账通的全面产品组合和“独特价值主张”,预计其净亏损将开始逐步收窄,收入在未来3年将以4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在2023年实现盈利。
8月11日,金融壹账通刚披露了1650万股ADS定增计划。据了解,参与定增的不乏高盛、大摩等机构投资者的身影。
汇丰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也指出,运营类产品是金融壹账通第二季度的主要增长动力,预计下半年这一增长动力将持续,同比增长或达100%。由于看好营收增长前景,预计2020-2022年的净亏损将缩小4-8%。
如果说,IPO是金融壹账通的第一个拐点。那么,第二个拐点,正在渐行渐近。
从这些布局,看金融壹账通更长远的“价值版图”
“互联网浪潮下,金融产业是Change Or Die(非变即死)。”
早在2010年,金融科技浪潮将起时,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嗅觉已经决定了今天金融壹账通的价值取向。
2015年,金融壹账通脱胎于平安集团,由平安一账通、前海征信、银行一账通三大业务整合而来。但随着外部机构科技服务需求的增加,金融壹账通自2017年起开始逐步独立,并打开了科技输出中小银行的市场。在2019年纽交所上市之后,金融壹账通的外部布局也更为清晰。今年上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不仅让更多企业有了“科技加速转型”的觉醒,也加速了科技公司在“新基建”领域的布局,金融壹账通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新基建”最核心的是将5G、大数据、AI、区块链等数字科技基础设施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各类产业的数字化。在“新基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上海、广东、重庆、山东、云南等全国十余个省份已经出台了有关新基建的落地举措。
凭借此前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域的积累,金融壹账通在今年上半年为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的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并在短短半年内与证监会科技监管局、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海南省金融局、招商局集团等签署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落子布局“新基建”。
由此不难发现,金融壹账通在新基建领域的布局,主要集中在To B和To G两大领域,与BATJ的布局不谋而合。今年以来,无论是各类产业与科技的升级整合,还是智慧城市、数字政务等公共基础设施,都不乏阿里、腾讯、华为、百度、京东等巨头们的身影,金融壹账通也自然也不例外。
以今年年初上线的“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例,平台目前已申请接入来自34个政府单位共250项数据,实现累计服务企业近40000家。平台累计入驻金融机构347家,发布金融产品近千款,累计实现融资超过150亿元。在疫情期间,“中小融”平台快速开设了“疫情防控金融服务专区”,归集整合了“抗疫贷”等疫情专项金融产品,助力解决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融资需求。
3月,招商局港口集团与金融壹账通正式签约“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项目”,双方将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链接海关、企业及金融机构,构建企业库、商品库、物流库、合约库、单证库等贸易物流五大数据库,打通中小企业与各个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桥梁,携手打造“智慧港口”。
作为连接To B和To G的桥梁,金融壹账通的“新基建”布局,与其“长期价值”的取向不谋而合:前期投入是一项“长跑”,费时费力,但只要能从根本上切入最底层、最基础的科技服务,便不用担心后续的持续融合发展,从而获取长远价值。
科技企业的赛道早已悄然升级,金融壹账通的“长线”策略却从未改变。
一直以来,无论是科技圈子、还是资本市场,素来不缺灰犀牛,也不缺黑天鹅。但货真价实的长期主义者,的确不多。再者,长期主义,可以帮助理解亏损,却不能用来解释亏损。金融壹账通能否平稳走过第二个拐点,时间终将会给出答案。未来,也还有更多的拐点,等待着长远价值的验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