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严监管司法成本高,脱离业务谈应用的智能催收也非特效药?

疫情之后,催收行业承担起了压降不良的历史使命,成为金融行业所倚重的一把利剑。但催收能力优劣的核心,是能不能尽可能的低成本,高效的收回欠款。在一定的成本控制下,如何把潜在逾期风险或者实际逾期行为的伤害降到最低,很考量催收方式的制定和实际落地运用程度。

委外严监管司法成本高,脱离业务谈应用的智能催收也非特效药?

委外催收严监管,司法催收成本高,催收该如何是好?

在整个贷后催收环节中,催收强度和催收效果实际上有截然不同的策略。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逾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并不需要采取最强的催收手段,但这时候的催收效果却是最好的。随着时间的拉长,催收难度会逐步增大,变成坏账呆账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直至到逾期后期通过司法、委外等手段来进行处置,当然,这所需的成本也会很高。

首先,银保监会在7月12发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记录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贷款清收,虽然这一规定将使存在暴力催收行为的第三方机构逐渐减少,有利于催收行业的健康发展,但银行对委外催收所要担负的不确定性风险成本更大了。

委外严监管司法成本高,脱离业务谈应用的智能催收也非特效药?

其次,司法机关对催款类案件并不热情,根据司法解释,一旦上了法庭,律师费+违约金+利息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并且,起诉的时间成本也非常高昂。

因此,金融机构的催收还是有赖于自建团队进行,并且要在逾期的M0~M1阶段进行提前介入,如果在M0阶段都不能做好把控,后期不良指标就会更难控制,清收成本也会加大。

智能催收是不是催收的特效药?

但问题又来了,据调研,月新增放款在亿元左右规模的金融机构,就需要千余个催收坐席,但动辄千人的电催团队,除了尾大不掉外,所需的团队成本也极高,尤其在如今经济下滑的态势下,多家商业银行披露的上半年收入数据,均被使用了“暴跌”字眼,银行的降本增效发展迫在眉睫。

在如今的“后疫情时代”之下,更凸显了金融科技不可估量的价值,疫情期间的经历是一个危机,也是一个契机,无形中推动了金融机构积极自主的开始寻求智能化升级,比如应用智能催收系统,催收机器人等等,但智能产品的应用是不是促进金融机构催收能力提升的特效药呢?

只有智能工具,依然是无米之炊!

为何金融机构以AI主导的智能业务部门的想法虽好,但实践效果不佳呢?根本原因在于市面上的多数智能催收产品都是脱离业务谈应用,没有业务沉淀,没有庞大的用户基数打磨,交给催收人员的仅仅只是一套系统架构,一个工具而已,没有敏感词积累,没有字段分析,没有真实的催收语料,因此,金融机构的催收人员面对着一套没有“内涵”的智能催收系统,根本无法上手应用,就像催收机器人可以执行批量外呼任务,但它们应该对客户说什么?怎么说?

因此,在选择智能催收产品时,金融机构除了关注产品能力外,也要关注产品的可用性。例如有限元科技旗下的得助·智能催收,经数年业务沉淀,过亿用户打磨,才能更懂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截止目前,得助·智能催收已累计服务数十家大型商业银行及持牌消费金融企业,系统经真实场景“历练”更具“内涵”,更贴合金融机构业务,具有完备的行业经验、语料话术、敏感词积累、催收策略等等,达到了高可用性标准,催收人员极易上手,因此也保证了催收效果的优良。

得助智能产品体系分为:小得催收机器人、智能催收系统、智能质检三大模块。

1、小得催收机器人

适用场景:业务量较大、集中在低帐龄催收、坐席人员紧张、催收人力成本高。

产品优势:

· 1个催收机器人可替代5-10个人力

· 号码批量导入自动外呼,自动重呼

· 自定义合规催收话术

·公有云机器人启停便捷

委外严监管司法成本高,脱离业务谈应用的智能催收也非特效药?

2、智能催收系统

适用场景:催收体量大、用户类型复杂、多种催收组合、精准化催收。

产品优势:

· 定制化催收方案

· 精准触达不同客群

· 分层差异化催收

委外严监管司法成本高,脱离业务谈应用的智能催收也非特效药?

3、智能质检

提升催收质量、强化合规催收

·3位一体质检模型

·全量全渠道质检

·质检分析

委外严监管司法成本高,脱离业务谈应用的智能催收也非特效药?

得助·智能催收产品价值

为不同客群、不同逾期阶段、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实行定制化催收策略,大幅提升催收效率,确保催收作业合规,快速实现催收智能化并有效节省人力成本。

委外严监管司法成本高,脱离业务谈应用的智能催收也非特效药?

金融监管趋严,加强风控能力建设,尤其是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提升风控系统“免疫力”才是立足之本,在后疫情时代,AI的应用也会成为金融服务企业的“新常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