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IoT市场,OPPO凭什么立足?

2万亿IoT市场,OPPO凭什么立足?

OPPO 5G CPE T1 路由器

想象一下,一个只需插上一张5GSIM卡的设备,在接通电源后,就可以提供比百兆光纤网速最高快40倍的WiFi,下载一部2GB大小的电影仅需4秒。是不是有点“魔幻”?但在5G时代,这样的体验就是最为常见的现实。

近日,OPPO推出了第一款全自研的无线CPE产品——OPPO 5G CPE T1移动路由器。简单来说,这款5G CPE产品就是一种可以将4G或5G信号转换为WiFi信号的设备,相当于一个不用接入光纤宽带就可以工作的路由器。

作为OPPO第一款全自研的无线CPE产品,也是OPPO在5G和IoT时代基于家庭场景核心入口的关键布局。OPPO 5G CPE T1支持双模5G全网通,覆盖全球主流频段(5G频段和SA网络制式将在后续根据运营商网络部署情况,通过OTA升级支持);支持最新的Wi-Fi6协议;搭载了O-Reserve智能天线算法,提升信号质量;并且在整机设计方面兼顾性能和散热能力。

2万亿IoT市场,OPPO凭什么立足?

OPPO 5G CPE T1移动路由器

借助OPPO 5G CPE T1,用户可以在家中实现5G网速的WiFi网络覆盖,让所有家庭智能设备真正接入5G的“快车道”。

今天,智东西与OPPO方展开深入探讨,我们看到在OPPO 5G CPE T1的背后,是OPPO发力技术的决心和成果,它也成为了OPPO布局5G+IoT时代大棋的关键一子。

CPE成为家庭网络和数据连接的核心枢纽

2019年以前,OPPO在消费者的眼中就是一家朴实的手机公司,而随着智能手表、智能耳机以及近日发布的5G CPE T1,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家公司。

其实,OPPO的思路很清晰。2019年底,久未露面的CEO陈永明再次登台,按照他的规划,OPPO在5G时代将针对各种场景构建多入口生态,也将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

OPPO认为,在移动场景下,手机及个人智能穿戴产品将作为核心入口;而在如家庭、办公这样的固定场景下,5G CPE就可以成为其核心入口,进入到这些环境中并不断提升这些场景下的5G体验。

2万亿IoT市场,OPPO凭什么立足?

OPPO 5G CPE T1成为家庭场景中的连接中枢

如今,越来越多的IoT设备开始进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家中,而它们之所以被称之为IoT,最关键的就是具备入网的能力,通过接入网络,数据才得以流通,而家中的设备才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是智能家居构想的底层基础。

此时,路由器就成为了网络连接的核心枢纽,也成为了家中各类IoT设备数据交换的中转站。而5G CPE,则将数据流通的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摆脱了传统光纤宽带受制于空间限制的束缚。

同时,CPE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除了网络连接属性外,它可以拓展为家庭数据的处理中心,为各类IoT设备提供更多的算力支持。

虽然目前云计算高速发展,但想让终端智能设备实现高效率、低时延的任务处理,本地化计算仍然十分关键。而智能手机受限于功耗,算力不能无限扩张,因此,家庭中的其他设备就需要共同分担算力需求。

此前,曾有许多人畅想:在5G+IoT时代,未来终极智能家居的形态应该是全屋的智能设备有机结合成一个“超级大脑”,不仅可以读懂用户需求,还可以无感地提供服务。而在这些设备之间流通的数据,就如同血液一般,而5G CPE则成为了一颗强有力的心脏。

从硬件设计到软件基线自研,构建底层技术优势

5G CPE T1对于OPPO在IoT领域的布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其实CPE对于OPPO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为了打造这颗强力的IoT心脏,OPPO从底层开始构建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在硬件层面,OPPO表示,在5G CPE这条赛道上,OPPO 5G CPE T1的硬件设计方案、设计规范、测试项目规格都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和建设,更没有范例可以参照。做一台5G CPE设备,绝不是“把5G基带塞进路由器”那么简单。

在产品硬件设计方面,OPPO通过对产品类型、需求以及竞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与运营商和ODM厂家进行交流,总结并归纳出了OPPO独有的一套CPE架构方案。

一般来说,5G天线的设计决定着整个5G数据通道的吞吐性能。传统天线一般是类全向天线设计,峰值增益低且难以实现360度全方位覆盖,尤其在5G主力频段上表现更为糟糕。因此,出于对用户体验的考虑,OPPO认为必须解决网络信号速率不稳的问题。

于是,OPPO推出了O-Reserve 智能天线算法方案,兼顾了“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的优势,既能确保在Sub-6 GHz频段全向接收5G信号,也能确保特定方向的高天线增益。

一直以来,OPPO对产品工业设计“美学”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无论是智能手机、手表、耳机还是新晋推出的OPPO 5G CPE T1,都在产品设计理念上传承了OPPO一贯的设计风格。

为了让产品在外观上更小巧、更便携,OPPO从整机架构、PCB电路板、射频模块、基带芯片和散热组件等几部分入手进行大幅调整,在保证足够WiFi天线净空区、WiFi天线水平面覆盖符合预期的前提下,做到了92mm*92mm*181mm的同类产品最小体积。

除了硬件和外观设计层面的突破,在软件方面,OPPO也从底层技术着手,他们没有使用高通的SDK方案,而是选择了自行构建了CPE软件基线。

OPPO表示,“当时做CPE的初心就是要打造OPPO独有品牌的无线数据中枢,在无线数据领域构建起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也为OPPO未来的IoT战略做支撑,所以我们决定要掌握每一行代码。”

为此,OPPO引入的“微服务”软件框架,构筑OATP软件SDK,使每个特性得以快速、独立开发演进;同时借鉴Android编译框架搭建自己的跨平台编译与构建系统,使特性像搭积木一样形成产品基线,具备面向不同芯片快速移植的能力。

经过数月的努力,OPPO 5G CPE T1最终在2019年12月OPPO未来科技大会中首次亮相,并于今年6月在国内正式发布。

毫无疑问,5G CPE T1的正式落地,也让OPPO在5G通信、WiFi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自研技术储备,进而为OPPO后续推出更多的IoT产品形态打下了技术基础,也让OPPO在5G时代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更从容地面对市场变化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种种挑战。

5G时代IoT战场如何破局?

在这个产品、技术快速迭代的5G和IoT时代,几乎每一家终端厂商都不再依赖单一的产品线。如今,像华为、小米、OPPO等国内主流智能手机厂商都在向IoT战场大举进军。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路由器等众多产品都在持续涌入这片战场。

每一位入局者都希望构建起自身的智能硬件生态,实现更广的连接、获得更多开发者的支持、赢得更多合作伙伴。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仅中国的IoT市场规模就有望达到2万亿,同比增幅达25%,三年后,仅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出货量就可以达到2亿台。

5G高带宽、广连接、低时延的特性,以及传感器技术、AI、云服务等技术的发展,都会进一步推动IoT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多终端设备的无缝协同将成为常态。

当下,IoT市场用户需求逐渐凸显,而OPPO也通过先前部分品类的IoT产品布局积累了自身的原始技术资本。对于OPPO来说,此时正是入场的关键时机。

目前,OPPO除了核心的智能手机业务,也从2020年初开始陆续发布了智能手表、智能耳机等产品,初步形成了面向个人场景的“智能三件套”,也证明了自身打造IoT爆款产品的能力和研发实力。而今天5G CPE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面向家庭场景的关键入口布局。

据了解,未来除了智能手机、手表、耳机、电视、AR头显、CPE产品之外,OPPO还将布局面向高端、中端市场的多种形态产品线。

对于OPPO来说,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抓住核心技术优势,无疑成为了他们赢得市场的关键。在OPPO现有的事业部当中,超过一半直接与人工智能、IoT等前沿技术相关;OPPO在全球有6大研究院,4大研发中心,上万名研发人员,未来还会继续在5G/6G、人工智能、AR、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构建技术护城河。

当然,在IoT赛道上,OPPO也表示会继续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力度,扩大合作范围,覆盖更多的设备厂商乃至芯片模组厂商。他们希望可以打造包括IoT生态、应用生态、内容生态、互联网服务生态在内的综合服务体系。

OPPO认为,未来的10年将会是万物互融的时代,各类智能终端产品将融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出行等各种场景并紧密相连。这也让IoT市场的未来充满变数和期待,每一位入场者,都可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2万亿IoT市场,OPPO凭什么立足?

OPPO 5G CPE T1成为连接各种设备的中枢

结语:是时候重新看待OPPO了

OPPO 5G CPE T1的正式落地,是OPPO对于家庭、办公等场景核心入口的布局,也展现出OPPO发力底层核心技术的决心和实力。OPPO 5G CPE T1不仅承担家庭网络连接、数据交互中枢的能力,对于OPPO在5G时代的IoT战略,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正如OPPO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裁刘波在去年年底OPPO召开的亚太战略发布会上所讲,“IoT、5G、云、AI配合新兴入口级终端,正在极大地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和效率。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多终端、多场景的智慧生活服务,面向个人、家庭、办公、出行的四大场景中,聚焦强交互、重体验的产品。同时,持续开放互联能力,共建服务网络,为用户打造怦然心动的新体验。”

面向不远的5G+IoT时代,流量经济早已成为入口经济,因此,OPPO唯有抓住核心场景的核心入口,才能在巨头纷争的IoT战场中掌握自己的话语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