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8日零时,经过76天的坚守,武汉终于“解封”,企业复工复产的步伐加快。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尤其是零售、餐饮、制造等市场敏感型企业。增强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动态地适应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许是疫情过后很多企业需要及时补上的一课。
2019年,市场知名分析公司Forrester首次提出了“自适应企业(Adaptive Enterprise)“的概念,并且归纳出自适应企业所具备的三大典型特征:第一,持续评估商业环境;第二,有效预测客户至上的商业机遇;第三,积极构建和发挥能够重新配置基础商业理念的能力。这些正是身处数字化转型关键期的企业迫切需要提升和优化的地方。
此次疫情的爆发也许是个契机,让企业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以自适应企业的标尺重新衡量一下自己,查疑补缺,无论未来身处逆流顺流,都可以从容应对,真正进入一种智慧的“自适应”发展的境界。
01 “适者生存”新解
回溯历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经济、技术、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需求的变化,企业往往会适时地提出一些应对之策。比如,在某一个时期,“敏捷企业”的概念十分盛行。这一概念最初是在美国里海大学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敏捷企业指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地实施各种业务创新,而且企业实施这些业务创新的代价和风险是可控的。再比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兴起,企业希望借助这些新技术推动内部平台、架构、数据、人才培养等的创新,依靠更深刻的洞察,自动做出对市场变化的即时反应和决策。于是,智慧型企业、认知型企业等概念受到热烈追捧。
不管“企业”两个字的前面加上什么样的定语,一个必然的趋势,或者说企业进化的阶段——数字化,都是不能跳脱的过程。智慧型企业、认知型企业也好,自适应企业也罢,它们都是数字化企业,都以数字化转型为依托,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最终实现对市场的自动化、及时的响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既然谈到自适应企业,就不能忽视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和竞争加剧,新技术的涌现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变革,数字化转型给企业带来生存和发展上的压力,还有像“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使得不确定性增加,这些都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4月9日下午,Forrester首席分析师戴鲲做客华为举办的《鲲鹏计算LIVE》线上直播栏目,他归纳了从2020年开始的新十年的三大趋势:首先,数字化竞争规则不断演进,数字商业模式被重新定义;其次,经济转型压力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全球“新冠”疫情局势不断变化,将显著改变企业的技术议程。
面对市场的变化,企业自身只有应需而变,才能有生机。但是变,意味着要冒风险,经历挫折甚至失败。从目前情况看,对于企业来说,坚持数字化转型,将自身打造成自适应企业是一条比较理想的途径,值得尝试。
其实,压力并不可怕,有压力才有动力。技术的进步和持续演进给了企业创新的支撑,“新基建”的兴起为企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机遇,而对智能化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则给了所有人激情和动力。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因为供应链不畅、交通受阻等原因,一些企业的生存受到了挑战。其中有一些制造企业并没有“等靠要”,而是快速调整,转产口罩、呼吸机、个人防护用品等,不仅满足内销市场,还大量出口国外,大大缓解了生存压力。还有一些出口型制造企业,比如国内某卷帘门厂商,其产品以前主要出口国外,因为疫情订单减少,它们经过市场研究,短时间内攻克技术难关,开始针对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生产定制化的产品,一举打开了产品销路。这些企业就展现出自适应企业的一些基本要素,也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自适应企业的特征和演进的方向。
17年前的“非典”过后,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业态;17年后的今天,因疫情的影响,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开始快速、大规模普及。适者生存,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经济社会,这个道理是永恒不变的。现在,企业更需要信心和决断,展开一段向自适应企业演进的求索之旅。
02 自适应企业的三大支柱
戴鲲指出,构建自适应企业是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建树,即实现“市场自适应性、技术自适应性和组织自适应性”。
具体分析,所谓市场自适应性,是指企业要积极主动重新思考客户和市场,采取有效行动和措施,借助数字平台生态,快速进入新兴市场,颠覆现有格局。技术自适应性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平台和创新价值链,降低成本,加速交付,使能快速业务变化,同时构建集成技术平台,实现端到端集成能力与敏捷性利用基于平台的新兴技术创新价值链,创造突破性市场机遇。而组织自适应性,则是指企业要积极主动进行员工交互,提升员工体验,并且投资自动化技术,打造动态突击团队。
所谓自适应企业,更通俗地讲,就是要具有前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协同性,能够主动把握和适应环境的变化,锻造主动创新、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能力。而市场自适应性、技术自适应性和组织自适应性可以看作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和适应性的三大支柱。
企业的自适应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要靠主动竞争和创新争取。就像是热带雨林中的一棵大树,如果它不努力地向下深深地扎根,就不能吸收充足的水分;如果它不努力地向上生长,就不能接触到阳光。企业如同这棵树,必须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依靠创新和良性竞争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也是自适应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底蕴。
03 计算产业是根基
华为云与计算BG营销运作部部长董理斌指出,计算产业的进步,是企业构建数字化能力的关键,也是增强企业自适应能力的“物质基础”。
2019年,鲲鹏计算产业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多样性的数字化应用需要更强大的算力支撑,进入“后摩尔定律”时代,打造新一代计算架构的时机逐渐成熟,而信创产业、“新基建”的浪潮,让我们对2万亿元的计算大市场产生了更迫切的渴望。
企业“市场自适应性、技术自适应性和组织自适应性”的基础就是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而鲲鹏计算产业实际上就是自适应企业数字底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驱动力。
以上简单阐述了鲲鹏计算产业与自适应企业之间的关系。换一个角度,鲲鹏计算产业生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自适应企业”。自适应企业的概念和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都诞生在2019年,难道这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吗?
其实,两者都是数字化时代创造的产物。自适应企业是企业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而鲲鹏计算产业则为实现自适应企业的目标提供了动能和抓手。
以技术自适应为例,自适应企业需要构建集成技术平台,利用基于平台的新兴技术创新价值链,具体包括下一代云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商业网络框架,以及开源的技术、社区和生态运营体系等。“数字创新者必须以技术演进为核心。”董理斌表示,“华为经过多年投资和技术积累,发布了多个系列的处理器,未来还将持续不断地对处理器进行投资,面向更多场景推出一系列处理器。此外,华为致力于推动鲲鹏生态的发展,在市场上优先支持合作伙伴开发基于鲲鹏主板的自有品牌的计算产品。”
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新兴技术成为中国数字化创新与技术投资的核心内容,而“新基建”则成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抓手。董理斌分析指出:“新基建,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过去的物理世界过渡到了数字世界。计算、云、人工智能是打造数字世界最重要的工具。而这些工具的基础就是算力。”
为了满足世界高速增长的算力需求,计算产业需要不断向前发展。充裕的、高性能的、多样性的、绿色的、触手可及的算力将是智能社会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鲲鹏计算产业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为世界提供最强算力,进而推动数字世界的发展。企业作为数字化世界中的重要个体,也依赖算力的提升,不断夯实技术基础,更好地支持业务创新,最终达到增强自适应的目标。
04 自适应性离不开生态
如果只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企业,根本谈不上适应性,所以谈适应性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生态。在大自然中,适者生存的法则让树木、花草、动物和谐共生。在经济社会中,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共存共荣。人们之所以对鲲鹏计算产业寄予厚望,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它在打造一个生态。鲲鹏计算产业是基于鲲鹏处理器构建的全栈IT基础设施及行业应用,虽然其核心鲲鹏处理器是华为的,但鲲鹏计算产业是业界共享的,华为只是其中的主要成员。
Forrester强调,自适应企业应该拥抱开放的数字生态系统,以降低成本,加速交付,使能快速业务变化。数字生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价值共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董理斌非常赞同Forrester关于生态协同的说法。在构筑鲲鹏计算产业生态的过程中,华为始终秉承开放、开源的原则,致力于实现与各类合作伙伴的共赢。“开放架构、合作伙伴使能、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这俨然成了鲲鹏计算产业生态的“军规”。
在2019年9月的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发布了“一云两翼、双引擎”的鲲鹏计算产业布局,希望同合作伙伴一起构筑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华为聚焦计算架构创新、处理器的研发,以及华为云服务,利用自己的硬件能力,对外提供主板、SSD、网卡、RAID卡、Atlas模组和板卡,优先支持合作伙伴发展服务器和PC等计算产品。同时,华为还开放主板接口规范和设备管理规范,提供整机参考设计指南,向合作伙伴全面开放华为的技术积累和实践经验。目前,全球已经有11家整机伙伴推出了基于鲲鹏主板的服务器、PC产品,其中就包括黄河、长虹天宫、紫光恒越、同方、湘江等,现已批量上市。董理斌表示,华为希望当好“领头羊”的角色,与合作伙伴共同做大鲲鹏计算产业。
在开源开放生态的建设上,openEuler社区和AI计算框架MindSpore开源版本已经正式上线,麒麟软件、普华基础软件、统信软件、中科院软件所等合作伙伴推出了基于openEuler LTS(长期支持)版本的商业版操作系统。目前,华为已在全球与超过600家ISV伙伴推出了超过1500款通过鲲鹏技术认证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使能合作伙伴商业成功。此外,华为还建立了15个鲲鹏生态创新中心,通过聚合区域的合作伙伴,打造以鲲鹏计算产业为核心的数字世界底座。
自适应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和变化,企业都可以泰然处之;自适应是一个逐步逼近目标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自适应既是企业的一种内生能力,又要在生态进化中不断调整和增强。最关键的一点,自适应企业需要一个强大的数字化底座。这也是鲲鹏计算产业最大的心愿。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