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核准的批复》,同意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的通知》和《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的要求,核准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
对于外界而言,成为第十二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河南速达来的有些突然,甚至有些“愤怒”。因为这家所谓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不仅名不见经传,还负面缠身——“僵尸车企”、“变相民间集资”、“未批先建”等标签,都曾加诸其身。因此,这第十二张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引发的争议声也尤其之大。
还有一些人将此前“仅有十张‘准生证’”的“余怒”发泄到了河南速达身上,认为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批门槛太低,地方政府也在背后发挥了不应该发挥的作用,导致有能力和没能力者都一窝蜂的挤进了这个领域,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良性且符合市场规律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在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希望能够放几条鲶鱼进来把这池水能够搅活”。在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在于,国家在现阶段并不将焦点放在“准入”二字上,而是希望能借助不同于现有车型的技术水准来拔高整体产业水平。这一点在发改委、工信部于2015年联合签发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也所体现,该规定鼓励有实力、有技术、有主动性的企业创造条件进入纯电动汽车生产领域。
站在国家的角度,企业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踊跃态度,说明汽车产业正在努力主动转型的过程中,众所周知,我国曾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大的困难,是在经历了一系列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七大新兴产业战略、“27号令”、碳排放规则这样的政策之后,才最终迎来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初期繁荣。所以,现在就来讨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的“宽严”,并不符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正如苗圩所说的,新能源汽车界现在需要“鲶鱼”。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