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八月底的19届中国汽车安全学术年会上,我主持了一场”自动驾驶和智能安全”分会,中间现场调研一个问题:“知道自动驾驶分级的听众请举手”,不到一半的听众举起了手!
这就是我今天要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使是汽车安全从业人员,对自动驾驶了解也不够,何况一般消费者!这不是咱们的听众和消费者的水平问题,是行业对自动驾驶概念的解释引导不够。
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把自动驾驶分成5级,美国公路安全局NHTSA把自动驾驶分成4级(正在讨论改成5级)。下面是简单的定义和市场开发成熟度:
一级L1:驾驶员辅助,有一项以上驾驶辅助功能,例如车道偏离警告(LDW),前碰预警(FCW)等等。L1已经量产;
二级L2:部分自动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同时具备纵向(比如紧急自动刹车AEB)/横向控制功能(比如车道控制,弯道行车),L2已经量产;
三级L3:有条件自动驾驶,人机共驾(驾驶员接管),L3还需要2-5年成熟量产;
四级L4:高度自动驾驶,人机共驾(机器接管),L4还需要5-10年成熟量产;
五级L5:无人驾驶,无限制的任意点对点"TO C"无人驾驶模式,最少10年以后!有限场景和固定路线的商用"TO B"无人驾驶模式,5年以内可以实现。
根据自动驾驶分级定义和市场成熟度,我们可以确认,目前世界上所有量产的在售车辆,包括特斯拉,都是二级L2及以下,功能就是辅助自动驾驶,人还是要负驾驶全责!打个形象比喻,二级自动驾驶就相当于一部驾驶教练车,司机开车,旁边坐着驾驶教练,帮司机看着周围,必要时候替司机踩一脚刹车(AEB)。
我上星期六在北京交通台直播间和主播孟洋讨论自动驾驶时提出过,完全的无人驾驶(L5),简单理解,就是汽车考驾照的水平要超过人类考驾照水平!汽车的眼睛(摄像头),耳朵(雷达)和手脚(转向刹车)的配合要超过人类,才能够量产上路!即使汽车的眼睛和耳朵对环境感知正确识别率达到99.9%, 也远远不够!想像一下,北京市500万辆车都是无人驾驶,99.9%的识别率意味着随机有5000辆车可能误识别障碍物。所以乐观的说,完全的无人驾驶量产上路,最少十年以后!
那么目前市场个别二级自动驾驶车误报障碍物导致严重事故,是否产品缺陷?应该不是的,根源在于正确引导消费者,现阶段在售的辅助自动驾驶功能不是无人驾驶,人还是驾驶主体,不能撒开方向盘开车!
由于热点事件引发公众对自动驾驶的理性反思,对自动驾驶车这个产品的理解更趋于成熟,对新技术的健康发展,对新思路造车方式有个警醒作用。造车不是造手机,汽车还是A点到B点的运输工具,偏离了安全可靠,互联网思维也好,用户体验思维也好,就是耍流氓。
作为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的坚定不疑的倡导者,我认为开发自动驾驶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保证行车安全,全球每年交通事故死亡近130万人,全球每年战争伤亡人数远低于这个数字!那么交通死亡人数多少才是“合适”的呢?具体到每个家庭,任何一个交通伤亡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所以中国瑞典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核心理念就是“零伤亡”,源于瑞典的全民共识。
"零伤亡”的一个核心技术路径就是自动驾驶,根据统计,交通事故90以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动驾驶如何才是安全的,怎样证明自动驾驶安全性?八月的汽车安全学术年会上专门讨论了这个话题。
自动驾驶安全性的技术基础包括冗余设计,多传感器融合,严格的开发验证。
在美国,传统驾驶方式引起交通死亡数据是,大约每一亿公里驾驶里程死亡一人。那么如何证明自动驾驶优于传统驾驶模式?参与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采用软件迭代方式,把测试版本开放给每一位车主,从而积累自动驾驶“2亿公里”里程的方式是不安全和不道德的!
但是如果完全通过驾驶里程来验证,假设一百辆车,日夜不停的测试,中国汽车工程院夏芹博士计算需要12.5年才能积累足够的驾驶里程来验证安全性,这种笨办法显然不靠谱。
夏芹博士和智能网联联盟的李霖博士,都介绍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关键是从FOT测试数据中提取有用场景,建立和完善危险场景测试数据库,用计算机模拟和测试迭代的方法,来达到"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的验证效果。不需要开放给广大车主进行测试来积累上亿里程。
最后提一下流行的“软件定义硬件”,假如2014年买的车,没有自动驾驶功能,2015年通过远程升级获得自动驾驶功能。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但是用户环境千变万化,已经售出的硬件1)可能损坏失效;2)硬件技术过时。涉及安全功能,这种“软件定义硬件”思维是否合适,需要进一步探讨。即使是手机,我要是想下载微信最新版本和最新功能,提示是,您的手机硬件不支持更新!意思是,把你的破手机扔了再买一个。
(本文原标题为《澄清自动驾驶几个误区》,作者陈超卓曾供职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现任中国瑞典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总监,汽车安全及自动驾驶技术专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