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8月22日报道 格力电器19日披露收购草案称,公司拟以130亿元向珠海银隆21名股东收购其所持珠海银隆100%股权,同时,公司拟向8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100亿元,用于珠海银隆的建设投资。两次交易均为15.57元/股。
多元化转型“格力就是要造汽车”
格力同日发布了2016年上半年财报,空调营收增长后继乏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1.82亿元,同比下降1.85%。空调营业收入419.81亿元,同比下降0.02%。实现归属净利润64.02亿元,同比增长11.92%。基本每股收益1.06元,同比增长11.58%。
格力电器表示,基本实现半年度经营目标。但相比去年大涨134.32%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内同比下降61.5%,格力电器表示,主要是商品销售收到的现金减少所致。
格力财报再提下一个“千亿”目标,表示公司迫切寻求转型,寻找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点。基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珠海银隆在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具备核心技术能力,公司积极推动并购珠海银隆工作。
早在2016年3月,格力电器公告称拟发行股票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董明珠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收购新能源企业,格力就是要造汽车。”
格力迫切寻找多元化求转型。在新能源车之前,则是格力手机。
2015年3月两会期间,董明珠在公众面前突然掏出格力手机,走向舆论浪潮。不过格力手机的销售状况,董明珠却秘而不宣。
对于格力1代手机,不少业界评论称其配置一上市就过时,且价格1599元也缺乏竞争力。2代手机似乎吸取了教训,配置为高通骁龙820处理器、6英寸屏幕、全金属外观。今年7月官方销售,不过价格也定在3599元。
8名股东提供业绩承诺
格力在此次收购草案中表示,珠海银隆过去两年处于业绩爆发增长期,波动较大。报告期内主要收入来源为纯电动客车销售,国家补贴和优惠政策将直接影响研发和销售环节,进而影响企业的营业收入。公司存在对单一类型产品的依赖风险,此外应收账款占当期营收的比例较高。
收购草案显示,珠海银隆2015年、2016年上半年主营收分别为38.55亿元、24.78亿元,其中纯电动客车销售收入分别为37.10亿元、22.14亿元,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6.24%、89.37%。
此外,格力在收购草案中表示应收账款占当前期营收的比例比较高。2015年末和2016年6月末,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31.80亿元和47.72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2.35%和192.10%。
珠海银隆21位股东中有8位提供了业绩承诺,承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实际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2亿元、10亿元和14亿元。
■延展
卖模具卖车专家称转型跨度太大
过去几年,格力一直以专业化企业为营。但在主营业务频频遭遇天花板的背景下,格力电器从2015年开始加速新能源、生活电器、工业制品、模具、手机、自动化设备等新兴产业发展。
就格力财报中的“千亿”目标,有专家表示,格力转型的“跨度”比较大,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诸多困难。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目前格力电器亟待多元发展,但行业跨度太大,承担的风险也很大。发展手机和汽车制造行业对于企业风险太大,格力品牌优势、商品渠道、人力资源、技术研发优势都不能延续到手机或者汽车行业。手机行业的利润没有空调高,竞争也很激烈,新能源汽车虽然市场容量在快速增加,但是技术门槛比较高。
家电专家洪仕斌表示,“格力早在2011年主业还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就应布局多元化了,但现在却错过了最佳时机。更何况发展这些多元化产业对公司的挑战也是蛮大的,不仅需要公司培育核心技术,而且需要调整既有的经营思路”。
洪仕斌指出,无论手机还是新能源车,这都是动辄需要投入几百亿上千亿的项目,对公司资金情况会带来很大压力。而且,这些大项目都需要长期培育,不是短短几年可以盈利的。如果未来三五年内格力主业继续下滑,而新项目又无法盈利,格力的业绩和财务状况势必雪上加霜。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比亚迪30亿教育慈善基金启动,推动中国科教进步
- 25款腾势D9重磅上市:全系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全面跃升智驾体验
- 售价33.98万元起!25款腾势D9重磅上市,再立MPV 6大标杆
- 比亚迪“天神之眼”重磅升级!CNOA无图城市领航功能全国开通
- 美媒:美国押注钠离子电池,想摆脱对中国依赖
- 长安汽车前瞻布局再深化:5年200亿竞速低空经济
- 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应对电动车竞争
- 比亚迪海豹获评2024-2025日本年度风云车“十大最佳车型”奖 中国品牌首次
- 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1.1%和11.7%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5.6%
- 一定红开启电混越野新时代 最强泛越野坦克500 Hi4-Z预售价37.98万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