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6)”公布了一批重要数据及其描述。引发了笔者对中国汽车工业现状的思考。
这些数据是:
(1)2015年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4764家。
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547家。
外商投资企业(含中外合资企业)1898家。
(2)2015年全国生产汽车2450.3万辆。
其中:乘用车2107.9万辆
商用车342.4万辆。
(3)2015年全国销售汽车2459.8万辆。
其中:乘用车2115万辆(其中轿车1172万辆)。
商用车345万辆。
“占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市场份额为28%,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地位有了实质性提升,是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成长为世界汽车制造强国奠定了基础”。
(4)2015年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159.32亿元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含中外合资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478.55亿元,占41.66%
内资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893.43亿元,占54.53%
(5)2015年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274.96亿元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含中外合资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941.46亿元,占46.87%
内资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089.29亿元,占49.23%
(6)2015年中国品牌汽车销售1197.05万辆,占全国总销售量的48.66%。
其中:1.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873.76万辆,占全国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32%。
其中:中国品牌轿车销售243.03万辆,占全国轿车销售总量的20.74%。
中国品牌SUV车销售334.3万辆,占全国SUV车销售总量的53.74%。
中国品牌MPV车销售186.58万辆,占全国MPV车销售总量的88.56%。
2.中国品牌商用车销售323.28万辆,占全国商用车销售总量的93.7%。
(7)2015年全国汽车行业轿车销售量排名前10名的车型均为外国品牌,累计销售284.8万辆。
(8)2015年中国品牌轿车销售量排名前10名的车型,累计销售110.78万辆,仅为外国品牌轿车销售量排名前10名的38.9%。
面对这些数据,笔者的思考是:
(1)2015年我国年产销2450多万辆汽车,“占全球汽车制造业市场份额28%,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制造大国”。但仔细分析一下,如果除去外商投资合资企业所占的份额,属于我国自己的就所剩不多了。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内资企业仅占54%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中,内资企业的利润总额仅占49%左右,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只占40%左右,其中中国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仅仅只占20%。这样的汽车工业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事实上有一半以上是为外国汽车公司的代工产业。外国汽车公司从中国获得了巨额利润:不仅从合资企业利润中分得红利,还收取大量的整车产品技术专利费、整车用关键零部件技术专利费和配套供应利润,以及整车销售利润…...。所以这种现状确实不应该再长期继续下去了。
(2)造成这样的现状,其原因是我国汽车工业在发展合资汽车企业的政策管理上有些失调失控。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几家合资汽车企业是必要的,通过组建合资汽车企业,吸收了一部分外资,引进了一些汽车产品技术,学习到了现代化生产汽车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
些都对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后来由于对发展合资汽车企业政策管理上的失调失控,合资汽车企业发展得太多太乱,过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当前,我国主要骨干汽车企业,几乎全都与外国汽车公司建立了合资汽车企业,有的企业甚至同时和多个外国汽车公司成立了多个合资企业。而同一个外国汽车公司又和多个中国国内汽车企业成立了多个合资企业。这种状况在世界上也是没有的。但遗憾的是,目前仍然还在继续审批合资项目。这些合资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决策权,实际上都不在中方手中,合资企业的CEO和一些关键部门(如金融财务、产品技术、配套采购、市场营销等)大多为外方控制,合资企业中的中方领导的话语权是很小的。这些外国汽车公司很“大方”地不断加大对合资企业的投资力度,扩大产能,加大在中国市场推出新车型新产品的投放力度,并带进新车型配套所需的零部件及其供应体系,还垄断国内外产品销售系统。企图全面垄断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对此应引起高度警惕,并注意防止过度扩大产能而掉进“产能过剩”的陷阱。
(3)中国要发展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首先要立足于自己,同时也适当需要外国汽车公司的帮助。如果不把握好这种度,过分依赖外国汽车公司,特别是依赖外国汽车公司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不可能建成汽车工业强国。所以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全体职工应该向航天、航空、高铁部门学习,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独创精神和完全依靠自己的独立自主精神,向高铁部门
学习他们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的经验,只要有信心和决心,相信他们能做到的,我们汽车人同样也能做到。去掉对外方的依赖和幻想,立足于自己,振奋和坚定自主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能建设成完全属于中国自己的能独立自主发展的汽车工业。
为此笔者呼吁汽车工业主管部门和各汽车企业的领导(包括合资企业的中方领导)以及我国汽车工业的全体职工,认真研究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的现状,调整对外开放和发展合资企业的政策,制定一套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的战略规划措施。这是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建设汽车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笔者的建议是:
(1)发动全汽车行业认真分析合资汽车企业现状,对建设我国独立、自主汽车工业的影响,总结发展合资汽车企业的“得”和“失”的经验教训,清除对外国汽车公司的依赖思想,对独立自主发展我国自己的汽车工业,建设汽车工业强国的意义形成共识。
(2)我国各汽车企业,特别是国有汽车企业,停止或要非常慎重地发展新的合资汽车企业,特别是整车合资企业。
(3)现有整车合资企业,首先要守住已签约定下来的股比,不能减少中方股比。其次,逐步通过谈判,争取(如在扩资增加产能、改造生产设备或分红再投资时)减少外资的股比。
(4)当现有合资企业的合资期限到期时,原则上不再延期。如需延期的,则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加审理。至于如何处置、运作停止合资企业,中外双方可参照国际惯例,通过友好协商,制定出能体现“双赢”的公平、公正、合理的操作流程来实施。如外方的股权由中方收购赎回;或是参照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施工图”,通过吸纳国内外社会资本—原有合资企业中的外资、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发行、实施职工持股筹措的资金等,将合资企业改革成以国有资本为主的混合型经济的股份制企业,或以民营资本为主的股份制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创新很多其他“双赢”的办法。总之事在人为。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逐步减少合资企业外资股比,减少合资企业,终止一些合资企业,逐步摆脱合资企业过多的局面。调整、制定、实施这一方针,需要有“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决心,进行“背水一战”,独立自主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才能有望做强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
最近,关于汽车合资企业中方股比不低于50%的“底线”受到美方强烈质疑,要求开放合资股比的呼声又起。笔者的看法是:当前制定的整车合资企业中外股比为50%:50%的“底线”,是有法理依据的:(1)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共中央“决定”)规定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
(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规定,“申请设立合营企业有有损中国主权的和不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情况时不予批准”。如果放开合资汽车企业中外股比不低于50%:50%的最低“底线”,就等于把 汽车工业排除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外,改变中共中央“决定”,这是不允许的。我们的管理层应理直气壮地面对外方质疑说: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汽车合资企业中外方股比不能突破50%:50%的最低“底线”。世界各国对外资的进入都有自己的政策规定。
汽车工业扩大对外开放,除搞中外合资企业外,还可以有其他方式,但都得符合中国的法律规定。搞合资企业更得遵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中方在合资企业中必须占控股权。中外方股比的最低“底线”不能突破,并且要有一定的合资期限。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矩,或者说是“负面清单”外资必须遵守,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否则外资可以不来搞合资企业,而可以选择别的进入方式。
今年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我们就应该坚持原则,顶住无理“质疑”,理直气壮地、努力建设、发展好我国自主的汽车工业。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德国大众正计划关闭至少三家本土工厂,或裁减数万名员工
- 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喜迎第100万辆Model Y下线,源自GA4生产线
- 家门口的新能源汽车“博物馆”!比亚迪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科普馆于郑州开馆
- 特斯拉又被美国交通管理局调查 马斯克的无人驾驶梦遇难以落地?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9月欧盟混动汽车市占率首次超过汽油车
- 马斯克遭《银翼杀手2049》制片方起诉 称Cybercab发布会盗图
- 阿维塔代客泊车吓到居民遭起诉,回应称已沟通致歉
- 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携手书写中国神话
- 超百项全系标配,年轻家庭多功能用车,比亚迪海豹06GT售价13.68万元起
- 年轻人的第一台GT比亚迪海豹06GT正式上市,售价13.68万元-18.68万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