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汽车7月1日报道作为一个中国汽车从业者,笔者很庆幸,目前中国的年轻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他们大部分愿意看汽车相关的新闻,他们愿意去参加人山人海的车展,因为他们仍然很喜欢汽车。
但是近来随着想诸如上汽RX5这样的以“互联网”为卖点的智能汽车汽车越来越多,像特斯拉那样可以初步实现自动加驾驶的车越来越普及,人们跟车辆的交流形式正在发生巨变,笔者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当汽车真的有一天变成像手机一样的智能移动终端,未来还会有爱车之人吗?毕竟现在会有人说:“I love my car!”但很少有人会说:“I love my phone!”的。人类有一天对于自己的汽车会不会都变成性冷淡呢?
欧美日爱车“性冷淡”趋势渐显
这样的情况在日本和欧美真的正在发生着。令笔者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自己有一位在日本车企工作的日本朋友,他分享了一个令他所在的企业非常吃惊的案例。那时,他的公司为了激发年轻人爱车的热情,特意研发了一款以漂移与操控性能著称的小跑车。在这家公司的销售预期中,中老年人与年轻人的预估比例是3:7,但实际销售的结果却是7:3。真正购买这辆车的,并不是他们设想的年轻人,而是那些五零后六零后,曾经痴迷于秋名山漂移的劈弯儿大叔,而购买这款车的小鲜肉们,购买的理由大多是因为颜值和个性,真正欣赏这款车性能的却是寥寥无几。
笔者也曾经问过自己的日本朋友们同一个问题:“你会对汽车感兴趣吗?”同龄的八零后们总是回答:“不会。”在他们眼里,车只是一个日常的代步工具,无所谓是否操控精准,无所谓是否马力强大,只要能走能停就可以。而在日本公共交通有那么发达,有辆车可能反倒是个“麻烦”,高额的停车费与高额的油价,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顶多是个有钱人的附加选项,所以他们对于汽车的“性冷淡”便可以理解。
而最近对于欧美的朋友,他们给我的回馈更加有趣。这些从小开车玩车的人,他们总感觉现在的车太过智能,甚至有点“傻瓜相机”的味道。曾经的老车,更多的讲究油离配合,在急刹时都要采取高频次点刹的技巧,因为那时自动挡车型并没有现在这么流行,而ABS也没有被普及。每一次驾驶都是在用自己的身体与车辆进行交流,而每一次驾驶又都是一次征服与驾驭的过程。乐趣显而易见。但现在的“傻瓜汽车”如此之普及,他们也正变得像“傻瓜相机”一样索然无味。
高科技或能治愈爱车“性冷淡”
不过,这样的情况未必就代表着未来。此前,某美国纯电动汽车品牌便因为他们的车辆拥有大屏、超快的加速度以及零排放,让全世界为之侧目。不仅喜爱性能车的车迷成为了车主,很多诸如互联网经营、时尚女性也开始关注“未来汽车”的概念,并为之着迷。
因为汽车正在变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另一种不可分割,智能移动终端。此前日本曾经做过一个相关的调查,年轻人不喜欢汽车的原因到底为什么?他们对于年轻人最关心的事物做了一分统计,得到的一份统计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居然年轻人关心最多的是他们的手机和聊天软件,第二位是游戏机与社交,汽车早已不知所踪。
但未来的汽车正在像这样的方向转变,它不再仅仅是一辆车。而是一个智能的移动终端。不仅仅能够载着驾驶者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也可以像手机一样运行各类经过优化后的应用,最关键的,它更像是一个伙伴,就像曾经美国连续剧《霹雳游侠》,车辆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倾听你的诉说而不仅仅是接受指令,更可以给予驾驶人以主动的回馈,在危难之时还能救你一命。所以笔者认为,未来的汽车,或许能够通过高科技治疗人们近来越发明显的爱车“性冷淡”。
也许在那个时候,人们与车辆的情感纽带,已不再仅仅是驾驭与被驾驭,或许更像是朋友、知己,而如果每日是与一位“红颜知己”朝夕相处,那又怎么会变成性冷淡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