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10月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已实施汽车召回1079次,共召回2533.85万辆。在11年中,从召回原因来看,发 动机总成共召回270次,涉及数量809.80万辆;气囊和安全带共召回134次,涉及数量441.08万辆;电气设备总成共召回181次,涉及数量 279.48万辆。
在2015年销量同比2014年微增长4.68%的前提下,2015年的汽车召回次数同比2014年增长达29%,召回数量同比增长17%。在汽车销量增速已然缓慢下行的大形势下,召回数量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升高。
在央视315即将召开之际,在我们猜测那个汽车品牌会登上“315”晚会的同时,凤凰汽车就2015年的召回进行盘点,关于2015年召回事件中,我们需要记住这五大影响行业的重要事件。
一、汽车召回创历史新高
根据质检总局调查情况显示,2015年汽车缺陷产品召回在数量上大幅提升,汽车召回数量达历年最高。2015年共有76家企业开展了226次召回,涉及缺陷汽车554.85万辆,召回数量占2015年总销量的近乎五分之一。
根据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汽车企业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共实施召回共81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70%,涉及缺陷汽车352.23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8%。汽车企业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共实施召回占全部召回数量的64%,汽车品牌自主召回的意识仍亟待加强。
二、单一品牌滑铁卢
890亿元,这是业内分析人士估算大众的最多可能损失,大众在全球范围内存在排放量超标问题的柴油车达1100万辆。虽然数据无法考证,但“排放门”事件对大众汽车的影响已经足够深远,“排放门”事件无疑成为大众汽车目前的最大打击。
作为全球汽车总销量排名第二的汽车集团,在“排放门”事件被曝光的半年后,“排放门”事件所引发的效应仍在蔓延,就在几天前,来自大众内部的两名人士披露称,到2017年底,大众为节约成本计划在德国裁撤大约3000个办公室岗位。
三、日系占据“半壁江山”
在2015年召回的554万辆缺陷汽车中,由于高田气囊所引发的日系车召回占据多数。
今年因气囊安全问题所引发的汽车召回,令日系车高居榜首。据记者统计,在今年共计554.85万辆召回汽车总量中,因气囊而引发的召回超过了253万辆。其中,本田、日产、丰田、三菱等多家日系企业成为了召回重灾区。
四、零部件成召回主因
零部件生产提供商原因造成汽车大面积召回呈上升趋势,2015年高田气囊缺陷和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燃油泵产品缺陷均造成了多品牌大面积召回。
因为安全气囊,2015年被召回的汽车总数达到284万辆,占全年销量的半数以上,其中,因为高田气囊缺陷所引起的召回超过277万辆。高田气囊缺陷让很多汽车企业受损,日系占据78%,美系占据17%,德系占据5%.
由于联合电子燃油泵问题,2015年共7家车企,共计70万辆汽车被召回,涉及广汽、长城、北汽、东风,甚至奇瑞等多家车企因联合电子燃油泵“躺枪”,从合资到自主都成为被殃及的池鱼。
五、自主品牌召回数降低
数据显示,2014年,自主品牌共计召回18次,共涉及车辆125.1辆,而到了2015年,自主品牌召回数量有所降低,召回次数15次共计77.4万辆,占召回总量的14%。自主品牌多年来都被谴责召回积极性不足,2015年这种问题依然很明显。
以美国为例,美国一年汽车召回平 均量为1610万辆。召回是体现的更是生产者对于产品负责任的态度。
小结
除了上面所列出的五大“现象级”召回事件外,2015年还有许多各式车型的召回发生。这些大大小小的通告见证了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的不断升级完善和汽车产业已经越发成熟,特别是这两年激增的召回数量,让我们看到了车企对于问题的积极正视,证明汽车召回正在向常态化健康发展。
随着2016年1月1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正式实施,这项管理条例作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更细则的管理规章,进一步明确生产者在召回中的责任主体作用。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新合资时代第一车 长安马自达MAZDA EZ-6正式上市
- 德国大众正计划关闭至少三家本土工厂,或裁减数万名员工
- 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喜迎第100万辆Model Y下线,源自GA4生产线
- 家门口的新能源汽车“博物馆”!比亚迪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科普馆于郑州开馆
- 特斯拉又被美国交通管理局调查 马斯克的无人驾驶梦遇难以落地?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9月欧盟混动汽车市占率首次超过汽油车
- 马斯克遭《银翼杀手2049》制片方起诉 称Cybercab发布会盗图
- 阿维塔代客泊车吓到居民遭起诉,回应称已沟通致歉
- 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携手书写中国神话
- 超百项全系标配,年轻家庭多功能用车,比亚迪海豹06GT售价13.6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