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望京SOHO的宝沃(中国)总部日前终于揭开面纱,宝沃管理团队及德国宝沃汽车集团全球设计团队、首款产品BX7的齐齐亮相,正式宣告了这一传奇德国汽车品牌进军中国市场计划的全面开启。
“宝 沃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将成为宝沃品牌重新崛起的重要保障。”德国宝沃汽车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全球CEO华立新坦言。按照规划,中国市场将成为宝沃重 中之重,也是“复活”的最关键一步。未来宝沃将以每年2至3款的节奏投放新车,到2022年宝沃将推出共14款新车,并在2020年完成50万辆的年销量 目标,其中三分之二的市场来自中国。
借力中国
尽管宝沃并不愿过多提及与北汽福田之间的关联,但这并不是一个秘密。福田作为宝 沃的最大投资方,不仅为宝沃的重生带来了现金,也为宝沃在中国投产提供了生产基地。早在2010年福田汽车在投资建设北汽福田北京密云多功能汽车厂(现在 的宝沃北京工厂)时,就已确定这个工厂将为宝沃生产而准备,但却苦于一直没有轿车生产资质,宝沃入华计划一直被搁浅。
随着今年2月26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北京宝沃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技术改造项目核准的批复》正式公布,意味着宝沃汽车从此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轿 车资质,其本土化生产问题迎刃而解。目前宝沃位于北京密云的新工厂已准备就绪,新工厂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一期年产能可达到16万辆,二期产能最高达 到每年36万辆。
“尽管这个工厂(密云工厂)目前确实还有一小部分产能用于生产福田汽车,但是在不久的未来,这些将被全部清退,届时成为宝沃在华的专属工厂。”宝沃(中国)执行副总裁陈威旭表示,与欧洲统一的生产标准将保证产品品质。
在宝沃(中国)总部一层展厅,即将在4月份北京车展上市的BX7已摆放于其中。据工作人员介绍,在BX7正式量产前夕,包括内饰等组件仍在征询各方意见准备随时改进,届时北京车展上看到的展车品质方面将会有更大提高。
根 据宝沃的计划,2016年,宝沃BX7和BX5将会分别在上、下半年上市。随后,2017年将有跨界车型BX6和另外一款SUV新车型,到2018年、 2019年,宝沃在进一步完善SUV车型布局的同时,还将进入MPV领域。从2020年起,宝沃还会正式进入轿车领域。而渠道建设方面,宝沃已经与近 100家经销商建立了合作,2016年底前预计增加至120家经销商;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200家,实现对中国市场重点城市的覆盖。
找准时机
“这个世界还需要一个新的汽车品牌吗?”继观致品牌之后,宝沃也提出了这样的自问。
同 时这也是众多关注者的质疑。市场为什么会需要宝沃?在华立新看来,新品牌的产生必然有其所存在的道理——这个世界需要一个“突破豪华界限的德国智能汽车品 牌”。而对于已经足够庞大的中国市场来说,豪华品牌的胶着排位战正愈演愈烈。尽管如此,宝沃仍然将中国作为复兴之路的发力点,显然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
“尽管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曲线较为平稳,但是中国整体私家车需求巨大。去年,中国SUV销量超过六百万辆,增速超过50%。”华立新认为,未来中国市场还将会有更大的提升。
宝 沃(中国)分析认为,通过对比国际汽车发展经验,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了消费普及期,2023年后将进入成熟期。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从国内SUV市 场看,宝沃率先以SUV切入无疑号准了中国市场的脉。宝沃想要通过一辆国产宝沃BX7,依托庞大的中国市场从而快速崛起的确不失一步好棋;从品牌定位看, 国内豪华品牌溢价过高,宝沃主打“触手可及的豪华”,定价想必一定是亮点;从产品定位看,智能及新能源是宝沃未来主要卖点,符合未来市场的主流方向。
但 不可否认,宝沃的难点在于“新”。这个兴起于德国上世纪初、没落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品牌,今天进入中国更像是“横空出世”。而宝沃的契机恰恰也在于 “新”,作为在华的一个新品牌,宝沃有机会进行一场涵盖从生产体系到产品体系,从营销模式到销售模式的全方位、根本性的创新。而这也恰恰是华立新和他的团 队正在做的一件事。
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宝沃在华首款车型BX7就将在北京车展公布售价并接受预定。临门一脚,宝沃如何能踢得漂亮,想必宝沃的高层们需要费一番心思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超百项全系标配,年轻家庭多功能用车,比亚迪海豹06GT售价13.68万元起
- 年轻人的第一台GT比亚迪海豹06GT正式上市,售价13.68万元-18.68万元
- 工信部:高级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 美媒:自满的BBA,已被中国电动汽车远远甩在身后
- AAA:66%的美国司机担忧自动驾驶汽车技术
- 极氪副总裁车内吃火锅视频引发热议,车企营销再出奇招
- 英媒评欧洲电动汽车行业困境:说要转型但却不出钱
- 前三季度保时捷在华销量暴跌29%,全球销量也下降7%
- 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在Robotaxi正式亮相:无方向盘与踏板
- 通用汽车在中国面临抉择:坚持、缩减规模还是退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