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产汽车和三菱汽车12日达成协议,日产将收购三菱34%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深陷油耗数据造假丑闻的三菱汽车,以及拥有强大扩张野心的日产来说,此次合作是双赢举措。而日产收编三菱也凸显日本汽车行业的整合大势。
屡曝诚信丑闻 三菱深陷困境
三菱汽车曾经风光无限,2000年时是继丰田、日产、本田之后的日本第四大汽车生产商。但过去十多年来,三菱被曝出各种诚信丑闻,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2000年和2004年,三菱汽车客车部门、卡车和巴士部门先后被曝在长达20多年时间里隐瞒了十几种车型的故障信息,涉及至少70万辆本该召回的车辆,并导致两起用户死亡事件。
丑闻曝出之后,当时三菱汽车最大股东戴姆勒—克莱斯勒终止了与其的资本合作,三菱汽车濒临破产。最后,三菱集团旗下的三菱重工业、三菱商事和当时的东京三菱银行出手,才令三菱汽车“死里逃生”。
不过,这次三菱集团的态度完全不同。大股东三菱重工业本来就有意在2016年出售部分股份,让三菱汽车自力更生。业内人士透露,在2004年援手时,集团内部就已达成共识:“这是三菱集团最后一次提供支援”。
在本次丑闻曝出之后,三菱重工业一名当年参与救助三菱汽车的资深人士冷淡地说,救助真的保护得了三菱品牌吗?
先举报再收购 日产扩张野心不小
本次丑闻曝出之后,三菱汽车手头尚有3000亿日元资金。虽然资金尚不至于捉襟见肘,但三菱汽车管理层认定,单靠自身力量难以脱困。
在寻求外部帮助时,三菱汽车董事长益子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日产,因为从2011年开始双方就在轻型汽车研发方面展开合作。通过和公众形象优秀的日产合作,不仅可以挽回消费者信任,也可以引入外部公司管理思路,改变企业积弊。
而对于日产来说,进一步扩张规模也是战略发展方向。日产在1999年和法国雷诺结成雷诺-日产联盟,2010年该联盟和德国戴姆勒集团进行资本合作,合作阵营进一步扩大。
对雷诺-日产联盟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来说,将三菱汽车收归旗下是扩展亚洲市场的重要一步。目前三菱汽车的营业利润中,超过一半来自亚洲市场。而相比丰田和本田,日产在亚洲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因此三菱正好可以弥补日产短板。
戈恩和益子修在12日的联合记者会上都表示,两家公司迟早都会合作,造假问题使之提前了。事实上,此次造假问题被曝光,导火线正是日产对三菱提供的轻型车进行油耗测试,发现问题后向监管者举报三菱的也是日产。有分析人士推测,日产先曝光再收购,令其最终收购成本大幅下降。
抱团取暖 日本汽车行业整合成趋势
日产成为三菱汽车最大股东后,三菱汽车仍将保持自主经营,品牌也会被保留。未来,两家公司除了共同研发轻型车外,还将在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研发领域加强合作,以应对将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定为发展方向的丰田和本田。
日产最新统计显示,2015年日产全球销量为542万辆,雷诺—日产联盟的总销量约为852万辆,如果加上三菱汽车,总销量将达约959万辆,直逼以984万辆销量排名世界第三的美国通用。
而在日本国内,去年销量达1015.1万辆的丰田(含大发和日野)是毫无疑问的最强车企。而日产在收编三菱之后,扩大了对本田(去年全球销量为467.3万辆)的优势,缩小了与丰田的差距。
由于研发新能源车、自动驾驶技术等投资巨大,很多小型日本车企开始和大公司缔结合作关系。大发工业公司今年8月起将成为丰田全资子公司,马自达去年也基本确定与丰田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富士重工业公司也在接受来自丰田的出资。
在三菱汽车纳入日产旗下后,目前与大公司没有资本或技术合作的只剩铃木。有消息称,铃木从长期来看也有与丰田合作的可能。因此,整合成为趋势,未来日本汽车行业将被大公司垄断。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通用汽车在中国面临抉择:坚持、缩减规模还是退出
- 宝马: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有害无益
- 预售价16-20万 长安马自达MAZDA EZ-6正式开启预售
- 比亚迪下线第900万辆新能源汽车,仰望U9翻开中国超跑时代新篇
- 鸿蒙智行首款轿跑SUV智界R7正式上市!建议零售价25.98万元起
- 比亚迪第二代宋Pro DM-i与海狮05DM-i上市,“大美智省”刷新国民SUV体验
- A级SUV销冠再出牌!比亚迪第二代宋Pro DM-i与海狮05DM-i重磅上市
- 第二代宋Pro DM-i智能大进化,具备L2级智能驾驶辅助能力
- 大美智省值!第二代宋Pro DM-i上市 11.28万元起
- 一辆车才挣8500元?比亚迪“不要利润”的商业哲学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