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2014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一个特别的年份。当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从前一年的17642辆突飞猛进至74763辆,实现了量的飞跃。
也正是从2014年起,我国全面开放纯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充电桩建设。像今天的充电桩龙头企业——特来电和星星充电,都是那一年进入行业的民营企业。
2015年,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等四部委发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明确了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即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
不过,几年过去,实际的充电桩建设情况并不乐观。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00.2万个,距离2020年的目标还差380万个。
而且,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制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然是人们心里根深蒂固的认知。如果说充电桩的建设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那到底是什么制约了充电桩的建设?
公共桩需求减少
我国公共类充电桩的保有量已经从2015年4.9万个发展到2018年29.9万个,截至2019年6月,已经达到41.2万个。从数字上看,还是保持持续增长的。
但某充电桩央企区域负责人王力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这几年,大规模公共桩的建设几乎都停了。”
原因也不难理解。
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也从最初的200公里、300公里逐步增长,现在续航500公里、600公里的车已经不鲜见了。客观上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新能源车主日常用车中补电需求减少,特别是在公共桩上的补电需求就更少了。
充电桩可以分为三个种类,除了面向大众的公共充电桩,还有私人家用充电桩,以及出租车、公交车、环卫物流车等专用充电桩。
王力表示,“做专用桩很简单,就是有一辆车充一辆,比如说做公交这块,肯定是可以盈利的,但是量比较小。私人桩都是一锤子买卖,建桩时可以挣个充电设备的钱,挣不到后面运营的钱,不是个长期的业务。”
而充电服务运营商,面向社会提供充电运营服务,长期看,公共充电桩运营业务才应该是桩企收入的主要来源。
王力表示,原来大家是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先建设充电桩吸引用户进来,以为未来用户形成规模之后价值就能体现出来了,但后来发现“基于现在整个发展趋势,要得到用户的代价太大了”,而且,“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也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桩企不再大力投入建设公共桩,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国家电网、普天等央企最初承担了很多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明知亏损也要投。但王力表示,国企的考核这两年也不一样了,尤其混改之后,也有了盈利方面的考核,不能一直亏,“每年大笔的资金去投入,未来压力很大,我们大家都在调整整个思路”。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可能资金压力更大,投资会更加谨慎。
王力称,“未来大规模去建公共充电桩,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同时他表示,公共充电桩也不是完全不建,而是开始做优化,比如,“我们在公共桩上的投入不会像原来一样撒网,而可能在一些确实有大量需求的地方慢慢来建设”。
他还判断,未来,如果公共桩可能会出现规模性的建设,还是会以服务城市间移动为主,高速公路建桩,还是会有刚需。另外,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量的占比到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那个时候再去扩大公共建桩,可能仍然有大的需求。
当前充电桩建设回归理性之后,行业调整方向基本就是:大的充电运营商转向以专用桩业务为主,私人充电桩由车企与桩企共建,公共充电桩萎缩。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公共桩的萎缩,无疑会进一步加大桩企盈利的压力。
优胜劣汰
盈利一直是充电桩企业遥不可及的梦想。目前,充电桩企业中似乎只有特来电一家公开宣布盈利。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曾公开表示,特来电在5年内累积投资50多亿元,前4年累积亏损6亿元(其中,2016年亏损3亿元,2017年亏损2亿元)。
根据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发布的2018年年报:其充电运营收入5.31亿元,同比增长153%;充电设备销售及共建业务收入7.51亿元,同比增长106%。
这意味着成立5年的特来电终于在2018年跨过盈亏平衡线,实现了盈利。
今年4月,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曾对媒体表示,目前星星充电整个板块已经实现盈利,但仍是微利,如果把制造业拿掉,充电运营仍然还是亏损的。也就是说,星星充电的盈利主要是来自充电设备,如果单看运营,仍然没有实现盈利。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各大运营商充电桩数量排名情况,特来电以桩数133088个排名第一,第二是国家电网(87846个),第三是星星充电(86166个)。
这是公共充电桩的统计情况,前三家的充电桩数量占全行业的比例约为75%,寡头格局已经形成。
资深充电桩从业者刘源所在的也是排名前10的桩企。在他看来,即便把政府的补贴加上,充电桩企业单独看运营这一块业务也是没法盈利的。
他表示,“我们最早做的直流桩,十年也回不了本了,目前就是一直亏下去。”充电桩的寿命,室内桩七八年,室外桩三四年,等于五六年之后就要再换一批桩,而设备的成本是很高的。
除了设备,他们原来测算的收费模式也不一样了。“原来说上海补贴是不能低于一块钱,后来充电服务费到了六毛,现在五毛、四毛、三毛的都有,大家都打价格战。”
目前,他所在的公司已经暂停公共桩的扩建,重点转向专用桩。
优胜劣汰的法则无时不在运转,已经有桩企退出了游戏。深圳容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容一成立于2003年,本来是一家从事五金制品、模具、机箱、微波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销售的机电设备公司。2016年,因为看好充电桩行业前景,容一进入充电桩行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与生产新能源充电桩、充电连接器等。
在2017年,容一还获得了深圳市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它还与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成立了“智能共享型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合作项目。
但项目还没结束,容一就因为持续亏损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被迫于2018年7月解散。
新进入者的机会
不过,尽管市场盈利前景不明,这两年仍然有新的充电桩公司陆续进入。
沈明之前在一家大型充电桩运营公司工作,现在刚刚组建了新的公司。
对于充电桩企业盈利困难的说法,他认为“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因为我们能够看到的都是比较大的,而且做得比较早的这些运营商,但还有很多没有统计进来的小的企业,它有可能是盈利情况很好的”。
他解释说,因为充电站是否盈利跟建多少站多大的规模没有关系,并没有所谓的规模效益,而是跟建加油站一样,是按单站来算的。
“现在陆陆续续有新的企业进来,有大有小。像广州、深圳、厦门、太原这些城市,因为网约车上得非常快,很多私人老板有点钱就建一下,建一个站可能就几百万,充电费可能两年就收回来了。” 沈明告诉汽车商业评论。
在他看来,早期这些大的桩企自己投资建站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是都建了运营平台,养固定的团队就要花钱。第二是早期建的站,设备陈旧了,而且选点可能不合理,会导致利用率上不去。大的充电桩企业,如果单拿出某些站点来看利用率可能很好看,但有些非常差的甚至零使用率的充电桩拖累了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
而早期进入这个行业的大公司面临的问题,晚进入的公司都会尽力回避。
早期建桩是跑马圈地,本来就是赔本赚吆喝的事,但现在新入行的企业不能不考虑盈利问题。
沈明表示:“就单个充电站来算,不管是哪个公司,从去年开始,我们有基本上一致的考核指标,就是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回报期不能超过三年,比如说投资充电站200万元,这个钱应该在三年之内就收回来,平均一年收回七八十万元。”
而且新进来的企业往往不是建设运营商,而是互联网企业风格,不会大规模投入建桩,而是以用户运营为主。
相比2014年进入的桩企,现在整个充电桩行业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显著变化。
一是,随着充电设备出货量变大,规模效应开始显现,现在充电站建设成本已经比前几年大幅降低。按照沈明的说法,“直流充电桩价格,以前基本是每瓦一块多钱,现在平均价格应该到每瓦5到6毛。几乎降了一半都不止,等于是原来1/3了。”
二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充电桩利用率也增长了。
正是这些变化给了新进入者机会。按照沈明的说法,“从2018年进这一行的,投资建充电站的基本都是盈利的,亏钱的很少。”
相关测算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直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40亿元。显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等到那一天,分上一杯羹。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中国首家!比亚迪10月销量突破50万辆,创单月销量增长新纪录
- 新合资时代第一车 长安马自达MAZDA EZ-6正式上市
- 德国大众正计划关闭至少三家本土工厂,或裁减数万名员工
- 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喜迎第100万辆Model Y下线,源自GA4生产线
- 家门口的新能源汽车“博物馆”!比亚迪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科普馆于郑州开馆
- 特斯拉又被美国交通管理局调查 马斯克的无人驾驶梦遇难以落地?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9月欧盟混动汽车市占率首次超过汽油车
- 马斯克遭《银翼杀手2049》制片方起诉 称Cybercab发布会盗图
- 阿维塔代客泊车吓到居民遭起诉,回应称已沟通致歉
- 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携手书写中国神话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