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经济日报 用两年多时间盲目地豪赌政策会对低速电动车放开,同时启动一个几乎毫无技术含量,也缺乏行业进步意义的所谓“SEV项目”,其匆匆夭折的结果可想而知;而在“资质”新政颁布前夜,斥资6.5亿元获得很可能急剧贬值的“壳资源”,更在坊间沦为笑柄……
岁末年初,盘点行业中发生的故事,尤其是因为“无知无畏”而夸夸其谈的言论、盲目的预判和仓促的举动,希望能为业界提供善意的警示和教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今天发布系列报道第二篇,因无知而“打脸”。
在日前落幕的“2019(首届)海口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上,凭借造车新势力的名头,以及此前并不常见的增程式动力系统等,车和家的首款车型——“理想制造ONE”引发一些关注。
然而,随着“理想制造ONE目前很多细节还没最终确定,要等今年上海车展才会正式发布,新车预计将于今年四季度开始交付”。。。。。。这类信息的曝出,结合此前一系列并不靠谱的表现,让这家新造车企业的前景充满相当的不确定性。
“与蔚来、小鹏汽车等相比,车和家节奏已经明显落后”,有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是SEV项目搁浅,相当于前期研发工作因方向性错误而做了无用功;另一方面,尽管造车资质得以解决,但却是在”资质“新政颁布之前,付出较为高昂的代价自不必说,还可能会对整体运作产生影响,“无论是在资金方面,还是在时间方面”,他认为。
自负“打脸” 车和家SEV项目流产
2018年3月22日,车和家宣布与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并组建团队,为共享出行“场景”定制生产所谓的“智能电动车”;而车和家“酝酿”两年之久的SEV项目,也由此正式宣告“流产”。
据称,车和家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SEV是车和家为出行场景打造的产品。我们判断与滴滴合作,比用SEV做出行好10倍。所以从企业战略上,我们选择与滴滴合作。”
根据车和家此前规划,SEV项目是为城市个人出行,打造可方便灵活充电、便捷停车与通勤,“小而美”的电动车。2017年12月4日,该创始人曾在其微博上公布SEV官图,甚至还为其制定了所谓“进军巴黎、旧金山分时租赁市场”的计划。
果然,这个在人们看来不过又是一款穿行于街头的“老头乐”的SEV项目,在推进时遭遇到很大阻力。按照国内现行法规,车和家的SEV属于低速电动车,而低速电动车因为缺乏统一的技术和安全标准,多使用能量密度较低的铅酸电池等,一直未能通过相关部委的准入门槛,在市场环节也始终处于灰色地带。那么,车和家为何还会选择SEV项目?
之前有文章介绍,蔚来与车和家创始人在各自项目中互有投资,二者希望彼此的产品能够形成差异化,前者做“大车”,后者做“小车”。更为重要的是,车和家选择SEV项目,也与其高管一直“押宝”低速电动车政策放开有关。得意之时,该高管曾公开表示,“SEV是为混乱无序、缺少品质的低速电动车建立标准”,并多次提及其得意之作,却根本无法与汽车制造相提并论的一个网站——“汽车之家能在门户时代脱颖而出”,就是重新树立了标准。
在国内,”开放低速电动车“本身就是道伪命题。像汽车这样一个超过百年历史,单一产品涉及数万个零部件的精密制造行业,也与互联网的“短平快”大相径庭。无知地将两者混为一谈,在很大程度上早已注定了SEV项目匆匆夭折的结局。
虽然企业高管也试图轻描淡写地称,“车和家在SEV项目上的投入很小”,但由此可能导致的错失行业“风口期”的损失应该不小,更不要说这一重大误判所暴露出的对所处行业的无知与盲目。当下,传统车企纷纷加码新能源市场;个别造车新势力也开始崭露头角。。。。。。那么,留给这家企业的时间和机会还有多少呢?
资质“打脸” 6.5亿元是不是“打了水漂”?
由于多个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其信誓旦旦的推出时间纷纷”难产“,2018年被视为造车新势力的交付之年,代表企业如蔚来、小鹏、电咖等均有一定的量产产品上市。其中,蔚来ES8全年交付量号称达到万余辆,这与其采取的代工模式密不可分;该模式不仅有效节省了建厂时间和成本,也成功绕开了令造车新势力头疼的生产资质问题。
然而,在车和家高管看来,代工模式改造工厂的成本并不亚于新建一座工厂。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其明确表示,“我们不会选择代工”。为此,这家企业几乎不惜成本地走上了收购之路。
2018年12月17日,车和家以6.5亿元收购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根据规定,车和家可获得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全部印章实物、各类文件、资质证书、全套工商档案等,而土地、厂房和设备等大件物品则不在此列。在外界看来,这意味着,车和家花费6.5亿元仅仅获得了一个生产资质。
无巧不成书,就在此消息发布的次日,《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发布,令其打脸并有苦难言。根据《规定》,新建中外合资轿车生产企业项目、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项目,及其余由省级政府核准的汽车投资项目均不再实行核准管理,调整为备案管理。
在业界看来,《规定》无疑将对“造车新势力”产生极大影响,那种为获得造车“准生证”而买壳的企业将陷入难堪。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首先,“壳资源”转手时可能已经不值钱,从投资收益角度相当于“砸在自己手里”;其次,买完“壳”能否顺利扩展到同品类的新能源汽车,存在较大政策风险;第三,异地建厂布局新产能,也要受到一系列的政策掣肘。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一员,花费巨资获得生产资质实乃正常之举,然而《规定》的“跟进”发布不禁令人感叹其短时间内再次陷入误打误撞。此外,如今的资本市场处于真正意义上的“寒冬”,造车新势力想要融资也相当不易。在尚未实现量产、急需大量资金的情况下,用6.5亿元的代价换取也许会急剧贬值的“壳资源”,是不是一个得不偿失之举呢?
整体来看,正是企业,尤其是企业高管缺乏对行业的认知与了解,无视或根本不知产业基本规律,在关键节点连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的选择,直接导致其“打脸”,更令其造车之路充满变数。
(责编:林嘉兴)
- 首届王朝盛典举行:华夏风韵与未来科技并行,品牌文化与科技完美对话
- 2025首届王朝盛典举行:定义国潮美学,悦享朝粉盛宴
-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首次突破1200万辆,连续十年居全球第一
- 焕新Model Y上线,国内车企何以应对?
- 特斯拉在美召回约23.9万辆电动汽车,存在后视摄像头故障
- 特朗普说上台后要加关税 汽车供应商在考虑生产搬迁
- 何小鹏回应特斯拉焕新 Model Y“撞脸小鹏” :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 余承东评价特斯拉焕新 Model Y:智界R7仍然保持领先优势
- 特斯拉陶琳:2024年上海超级工厂年交付量超91.6万辆 占全球交付量的一半
- 哪吒汽车官网无法正常访问 显示“系统维护中”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