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销声匿迹的换电模式 未来还能大行其道?

新浪汽车讯

2013年的一个夜晚,在特斯拉位于洛杉矶的设计工作室,一辆7万美元的Model S驶入台前,停在检修坑上方,与此同时,屏幕上的计时器开始计时,台下的机械臂开始更换这款车型的电池。

93秒后,埃隆马斯克对台下充满崇敬之情的观众说,“但愿这最终能让人们相信,电动汽车才是未来的方向。”

但最终,结局大家都已知道,随着多次试验的尝试,93秒被延长至“一杯咖啡”的5分钟起,加之并不亲民的换电成本,特斯拉还是放弃了曾引以为豪的这项服务。

2017年12月16日,大洋彼岸的北京五棵松体育馆,李斌或许同样度过了人生中最为紧张的2分56秒,在ES8向社会各界展示完整套的换电流程后,他宣布蔚来的换电系统,将会成为“加电比加油更方便”长期愿景中的重要步骤。

与之相呼应的是,7月5日,北汽新能源首款对私换电车型EU快换版正式上市,同时,面向私人市场的车电价值分离商业模式也宣布落地。

显然,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而言,各大品牌对于换电这种能源补充形式的探索并未止步,伴随着诸多措施的相继落地,而愈发呈现出或可与充电模式分庭抗礼的潜在能量。

也曾销声匿迹

实际上,换电模式的发展场景,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就曾有过示范,并曾在出租车市场进行过服务试水。

例如,2011年,国家电网制定的智能充换电网络运营模式基本思路是,“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并且在杭州开展换电试点。但该模式还是在几年前销声匿迹。

对于主机厂而言,第三方换电站需明确各家主机厂的产品技术标准,其中涉及电池产品性能需保持一致,这对续航等被视为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产生影响,对彼时的汽车品牌而言,显然无法接受;

另外,换电站动力电池储存空间和充电装置成本较高,占地面积也较大,需要服务车辆足够多,无疑,这样高昂的运营模式,并不被当时的汽车市场所接受;

与此同时,个人消费者并不买账,一方面担心换电会对车体结构造成损害,一方面不确定更换后的电池质量与安全性能。

2016年下半年,北京市开始集中进行换电站建设,与此同时,北汽也联合中石化,旨在2017年年底前建成250座换电站,满足30000辆车换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换电模式仅限于北京,并且仅供换电式的电动出租车使用,这只是一个试点工作的尝试。

显然,私人换电模式退出市场不在于技术落后、过时等原因,而在于市场尚不成熟,造成运营模式的难以维继。

目前,随着私人电动车保有量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电池续航里程的提升,民众对于新能源产品的操作模式也愈发持有乐观态度,也是在此境遇下,换电模式再度起步,尽管效果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但也有望为该模式重新树立起标杆。

或可大行其道

与目前主流的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将在提升能源补充便捷性上占据优势。

首先,换电模式提高了能源补充效率。例如,目前充电桩在快充模式下,电池电量从0充到80%需要1小时,慢充模式下充满电则需要8小时。北汽新能源与蔚来主打3分钟换电,这远比充电耗费的时间成本要具备效率;

此外,高密度铺设节省用户换电周期。在蔚来的计划中,2020年,其将在全国建设超过1100座换电站,投放超过1200辆移动充电车,在重点城市换电站数量达到每3公里一座的投放目的,这将基本解决出行补电问题;

其次,节约停车位,提升社会集约化程度。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李一秀,李一秀认为充电站将比充电桩配套车位占据更小的公共资源,“换电站在车位是21平方米,而一个换电站才200-300平方米,这降低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此外,换电模式也在电动汽车使用使用成本上产生积极影响。

以往新能源车消费的核心在于电池成本,消费者要100%购买这块电池,而在整车使用周期上,电池只贡献出20%-30%价值。换电模式上,用户可采用租赁电池的形式进行能源补充,这在减低购车成本上具备一定优势。例如蔚来用户,在选择全款购车电池租用方案后,车价可直接减免10万。

此外,在用车过程中,换电模式提升电动汽车保值率和使用寿命,例如在未来电池技术升级时,可直接于租赁形式的电池包进行升级和梯次利用,这无疑将有利于扭转目前新能源汽车保值率极低的现状;

倘若把角度放在电池产业,换电模式的前提是要统一电池规格,而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电池的研发成本会被产量中和,从而能降低整车的生产成本,这也将令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

更重要的是,随着蔚来、北汽新能源、力帆等品牌相继推出换电模式,这也意味着换电站的建设成本也将进一步摊薄。目前,北汽新能源推出开放共享战略,以期推动车电分离模式向国标靠拢,让其他换电车辆也能毫无障碍的对其换电基建进行使用。

“可以把能源补给市场理解为餐饮市场,既要有钓鱼台等上档次的豪华餐厅,老百姓也需要麦当劳、庆丰等这样的快餐,谁也替代不了谁,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也正因如此,北汽集团党委常委、北汽新能源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刚对换电模式给予了一定期待,“它在未来一定会大行其道,但永远也替代不了充电。”

(责编:于洪凯)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7-31
|也曾销声匿迹的换电模式 未来还能大行其道?
显然,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而言,各大品牌对于换电这种能源补充形式的探索并未止步,伴随着诸多措施的相继落地,而愈发呈现出或可与充电模式分庭抗礼的潜在能量。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