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经历动力转型变革的当下,锂离子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领域,相关技术的正向研发正呈现前所未有的井喷之象。
由此,在雄厚的产业化基础下,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迅猛,2017年,在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十中,7家来自中国电池企业进榜。
令人欣喜的是,相比略显平静的氢燃料电池领域,似乎也将迎来又一轮技术提速。
众所周知的是,燃料电池车有着零排放、加氢速度快等诸多的优点,
而在能量密度上,随着技术进步,氢能转电能,理论上的转化效率可以做到接近100%,电动机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能量转化效率在90%以上。由此,燃料电池动力的能量密度相当于传统燃油动力的将近10倍。
基于最终排放物是水,燃料电池汽车也更被视为理想的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并称之为“终极新能源动力解决方案”。
由此,政策方面,燃料电池正被视为重点关注的技术路线。
政策、产业双提速
几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陪同下,参观考察了丰田汽车北海道厂区,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参观项目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也指出,表示要“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
其中指出,电动汽车科技规划特别部署发展燃料电池汽车,计划在关键基础器件、燃料电池系统、基础设施与示范三个方面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
另外,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方面,在2018年补贴退坡加速的情况下,中国将继续保持燃料电池汽车补贴不变。
研发商,燃料电池也一直被视为重点攻坚的领域之一。5月7日,在科技部“新能源汽车”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清单中,其将拨款资金2.6亿投入东风、宇通、中汽中心、北汽、清华大学等五家企业/机构“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及示范应用”研究,项目周期为3年。
由此,对于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预期,我国也给予一定期待。
2017年10月,根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工信部组织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线路图”,其中对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数据作以明确,2020年实现5000辆销量,而2030年,该规模将规划为百万级。
基于政策起效,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开始逐渐活跃,更多的企业以及资本愿意进入这一领域。其中,上汽集团、北汽福田就是国内较早开始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车企。
例如,2006年,上汽集团成立燃料电池事业部,从整车集成、系统集成等研发工作着手,目前已开始发力突破电堆技术。基于此,上汽落地两款氢燃料电池汽车,分别是荣威950、以及燃料电池轻型客车大通FCV80。
市场化进展仍显迟钝
燃料电池领域,尽管政策和产业化进展正得以提速,但在市场化层面,其仍面临诸多挑战。
数据统计,自2013年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到2017年底,全球总计售出6475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丰田销量占比超过75%。但要注意的是,日系品牌并不是唯一坚持氢燃料电池车的企业,例如韩国也极力推崇氢燃料电池,现代早在1998年,已经开始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布局。
相比而言,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进展仍然略显迟钝。
例如氢燃料电池和关键零部件,被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和垄断。目前我国装车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中,大多采用国外电堆和技术,其比例估计达到70%以上。只有鼓励燃料电池零部件完全国产化,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进一步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成本,使燃料电池汽车达到或接近燃油车的成本,这才能进一步促使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亲民化落地。
在配套设施加氢站方面,氢燃料设备也无法与电动EV相提并论。目前全球加氢站处于匮乏状态,我国相关基建也仅布局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此外,基于氢气提取成本高,且制造、运输、储存、加注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这也影响氢燃料电池在车用领域的进一步落地。
可以预见的是,尽管已在诸多层面已有积淀,但基于技术及基础的尚不完善,氢燃料电池短期内并不会迎来大规模市场化爆发。
而对于燃料电池汽车何时能实现大规模落地,业内比较乐观的人士预计至少需要5年时间,而欧阳明高和上汽相关负责人,更将技术相对成熟和产业规模化时间,延伸到2025年。
(责编:Autom)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新合资时代第一车 长安马自达MAZDA EZ-6正式上市
- 德国大众正计划关闭至少三家本土工厂,或裁减数万名员工
- 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喜迎第100万辆Model Y下线,源自GA4生产线
- 家门口的新能源汽车“博物馆”!比亚迪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科普馆于郑州开馆
- 特斯拉又被美国交通管理局调查 马斯克的无人驾驶梦遇难以落地?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9月欧盟混动汽车市占率首次超过汽油车
- 马斯克遭《银翼杀手2049》制片方起诉 称Cybercab发布会盗图
- 阿维塔代客泊车吓到居民遭起诉,回应称已沟通致歉
- 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携手书写中国神话
- 超百项全系标配,年轻家庭多功能用车,比亚迪海豹06GT售价13.6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