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讯
新年伊始,机油门事件不断发酵,随着315的邻近,汽车质量问题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沟通复杂,流程繁琐,“打太极”、“闭门羹”层出不穷,车主投诉维权路漫漫,汽车企业能否给出让市场等待已久的答案,来安抚消费者的情绪?
新浪汽车315特别策划,联合清博大数据、中国汽车召回网、车质网、及微博用户数据,对德、美、英、中、韩日法五大车系投诉量占比排名、用户集中投诉问题、厂家投诉反馈等进行分析,反映汽车问题的舆情情况。
月度投诉:3月达峰值
综合数据发现,消费者们17年单月投诉量均保持在2400-4500条之间,呈波动递增趋势。过年前夕,辛苦了一年的上班族们会收获一笔不菲的年终奖金,使得车市形成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然而,随着车主长达数十天的 驾驶体验,车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致3月份投诉涨幅达到全年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3·15”期间的投诉已经不是全年最高点,这说明消费者们的维权意识正在常态化,需要特别注意年底投诉高发月份,做好售后维修服务。
刷卡之前是上帝,刷卡之后是庶民
整体来看,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投诉量占比最高。近年来国产车在汽车市场的份额增长迅速,其质量和服务引发广泛关注,加之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与日俱增、网站投诉方便快捷,国产车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美系、韩日法系车投诉量不相上下,前者因高故障率和诸多小毛病常被吐槽,后者则以故障问题集中被“传唱”,车主不胜其烦,驾乘体验大打折扣,再者这两系车型销量高,保有量大,车子还爱坏投诉量多也不无道理,长此以往,难免挫伤消费者积极性。而德系车型对顾客“刷卡之前是上帝,刷卡之后是庶民”的态度,也大大拉高投诉率。
配件争议最高发 捆绑销售乱象不减
从消费者投诉问题占比来看,由配件争议引发的投诉最多,占比逾37%,市面上汽车配件种类繁多,车辆问题状况不一,修理厂暗箱操作空间巨大,配件质次价廉,甚至无配件的问题频现,致汽配产品问题多受消费者诟病。服务收费不规范、服务态度差等售后服务质量问题对车主造成不小的困扰,投诉量也不容乐观,两者共计占比超33%,足以体现4S店服务不尽如人意。
同时,汽车订购的提车慢、捆绑销售等“潜规则”使消费者对汽车销售的诚信产生质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此外,消费者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性亦有少量投诉。
从消费者投诉的高频词中可以看出,“异响”、“发动机”、“变速箱”牢牢占据前三。一般来说,对于一些小的脱胶异味问题,消费者们往往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与时间走投诉流程,但发动机、变速箱涉及行车安全,维修费用相对高昂,因此投诉率也遥遥领先其他零配件问题。
此外,“顿挫”、“磨损”、“断裂”、“故障灯”等词汇也占据显眼位置,这部分投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车漆、轮胎、座椅等部件使用不长时间就出现异常;二是维修保养价格不透明、配件只换不修、不能一次性解决故障等,总体而言,质量问题仍是投诉主因。
在投诉量最大的三个问题中,各车系的表现可谓是“各有各的精彩”。在配件争议中,德系车的投诉量最多,其次分别是国产车和日韩法系车,分别占比为37.29%、31.68%和25.70%。再者在服务收费和服务态度问题中,这三个车系的投诉量也是最多。
英、美系车投诉量较少,在以上三个热点投诉领域中,投诉量占比皆不超过10%。值得一提的是,一向以做工严谨、技术含量高的德系车在热点投诉领域的投诉量却位列榜首,尤其是服务态度的投诉占比达到44.83%,让人不禁咋舌,是庞大的用户基数,让德系车“有恃无恐”?
投诉反馈:用户中心化效果明显
一般而言,投诉网站中用户投诉流程依次为用户投诉、信息审核、厂家受理、处理反馈、用户评分、完成/再投诉。 数据显示,投诉受理状态以处于“处理反馈”与“用户评分”的数据量居多,且“用户投诉”状态下的数量仅为1,表明大部分主机厂商处理效率较为理想,也从侧面反映出厂家对车主的投诉意见比较重视,积极进行处置,避免由此带来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办法远比无端的指责有用。315过后,新一轮的市场检验再次开启征程,维权渐渐不再成死结,而企业态度方能决定人心。
(责编:李欣欣)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在Robotaxi正式亮相:无方向盘与踏板
- 通用汽车在中国面临抉择:坚持、缩减规模还是退出
- 宝马: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有害无益
- 预售价16-20万 长安马自达MAZDA EZ-6正式开启预售
- 比亚迪下线第900万辆新能源汽车,仰望U9翻开中国超跑时代新篇
- 鸿蒙智行首款轿跑SUV智界R7正式上市!建议零售价25.98万元起
- 比亚迪第二代宋Pro DM-i与海狮05DM-i上市,“大美智省”刷新国民SUV体验
- A级SUV销冠再出牌!比亚迪第二代宋Pro DM-i与海狮05DM-i重磅上市
- 第二代宋Pro DM-i智能大进化,具备L2级智能驾驶辅助能力
- 大美智省值!第二代宋Pro DM-i上市 11.2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