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资本的疯狂捅破了天花板

共享单车资本的疯狂捅破了天花板

在共享单车的大潮中,花花绿绿,异彩纷呈,可能大家并不怎么注意永安行。蓝黄相间、并不怎么出彩的车身,对比摩拜、ofo、bluegogo,覆盖面显得稀稀拉拉的投放量,特别是在摩拜、ofo双龙出海,大刀阔斧地在海外攻城略地之时,可能谁也没想到一向不起眼的小弟——永安行竟然率先上市了。

8月7日,永安行在上交所发布招股说明书;8日,继续发布A股网上申购情况。根据公告显示,永安行本次发行计划筹资6.44亿元,共发行2400万股,占总股本25%,发行价格为每股26.85元。

上市难,难于上青天

其实早在2015年6月18日,永安行就向证监会报送招股书,谁成想当年“股灾”,不得不就此作罢。2017年3月23日,永安行再次向证监会报送招股书,到4月14日证监会核准了常州永安的首发申请。

可就在这个当口,永安行又被顾泰来“狙击”了。4月17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美籍华人顾泰来认为永安行侵犯了自己的“无固定取还点的自行车租赁运营系统及其方法”专利,先后向苏州中院、南京中院提起诉讼。4月28日,顾泰来又以“批准企业带病上市,是对股民利益的极度不负责任”等理由,向中纪委实名举报证监会发行部,要求暂停永安行上市。

在顾泰来先生“不咬人恶心人”的坚持不懈的攻势下,永安行认怂了,5月暂停了IPO。开始专心搞顾泰来先生。在顾泰来先生“不咬人恶心人”的坚持不懈的攻势下,永安行认怂了,5月暂停了IPO。开始专心搞顾泰来先生。

当然最终以顾泰来先生的败诉告终,不是证据不充分的原因,是根本站不住脚嘛!毕竟如果“无固定取还点的自行车租赁运营系统及其方法”都算专利的话,那包括摩拜、ofo在内的共享单车企业基本就被一网打尽了。

不管怎样,永安行磕磕绊绊的上市之路到8月7日终于告一段落。过程坎坷,结果尚好。从2010年8月建立到2017年8月上市,不多不少正好七个年头。

永安行算不上“共享单车第一股”

其实这个话题没啥好讲的,看一张图就明白了。

共享单车资本的疯狂捅破了天花板

永安行的主营业务并不是共享单车,而是公共自行车系统销售及运营服务。啥意思呢?就是大街上经常见现在却少有人骑的有桩自行车,这其实是个PPP项目。

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早年间没有共享单车的时候,政府也想到了“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一方面确实便民,另一方面也算是市政建设。但是政府毕竟生产运营能力有限,于是乎就催生了第一批跟政府做生意的公共自行车公司。永安行就是其中一家。

作为政府的上游,从2010年到2015年,永安行一直安分守己地跟政府做生意,可以说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采购。到2016年,永安行跟上了共享单车的风潮,推出了自己的共享单车品牌,但是我们从2016年的收入结构上看,对比政府公共自行车业务,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可怜的0.05%。

骑过永安行的朋友们可能都有一个比较不错的评价,浸淫行业数年,永安行确实能够把车搞得让人觉得很舒服,但是可能是安分守己惯了,不熟悉摩拜、ofo那种生猛野蛮的市场肉搏,截至目前,永安行共享单车的市场投放量也仅有5万辆左右,与摩拜、ofo数百万的投放量相去甚远。

在这样的收入构成的映照下,即使永安行上市了,也绝对不是所谓的“共享单车第一股”。

永安行上岸了,但这是独一份

永安行是一个特例,特例在于共享单车只是它旗下的子业务,并不像摩拜、ofo们一样是主营业务。A股的上市条件中,要求企业连续三年盈利超过3000万人民币,在行业巨头流血不止的情况下,永安行却因PPP模式下的公共自行车销售及运营业务而满足了这一条件。

财报显示,永安行2016年的总营收为7亿元,近三年的净利润从6000万增长到了1.16亿元,增长率超过30%。

但值得注意的是永安行母公司的利润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增幅却逐年变小。共享单车盛行的今天,有桩单车越来越不适应一二线城市用户的使用情况以及城市现状,而三四线城市市场虽一时间相对稳定,但也会因摩拜、ofo的逐渐下沉而变得岌岌可危。所以永安行的转型必不可免。

永安行CEO孙继生说:“今后用户租车时可以扫描车身的二维码或者停车桩的二维码,骑行结束后,选择将共享单车停进停车桩,或者是停在非机动车白线区域内,以方便大家借车取车”。

其实孙总说的还是有点暧昧,不够直白,如果无桩停车的功能上线,我相信没几个人愿意停进停车桩的。

总而言之,无桩单车是永安行未来的方向,本次上市募资基本也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但并不意味着永安行要放弃PPP模式。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是:

8月3日,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规范停车点、推广电子围栏等规定都写在了《意见》里。更厉害的是部分一线城市叫停了共享单车的新车投放,比如广州和南京。

从这里面我们读出了六个字“规范”、“克制”和“鼓励”。“规范”指的是共享单车行业的运营规则,而“克制”则指的是共享单车行业的市场规模,“鼓励”表现了政府对于符合自己要求的共享单车企业的基本态度。

8月7日,永安行上市,计划筹资6.44个亿。这么多钱对一个盈利企业来说,如果用于巩固主营业务,那是有点不靠谱的,用于发展新业务,则比较可信。而永安行又是那么的符合政府要求,非常“规范”“克制”,政府当然会支持永安行。未来无桩自行车也完全可能成为PPP项目,共享不共享的,不都是个“自助租赁”么?

永安行的路子不是谁都能走的,它走的是一条“正儿八经”赚钱的路子,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紧紧靠着政府这个大靠山,自己踏实了之后,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但摩拜、ofo还在海里游呢。

其他共享单车玩家路在何方

共享单车根本上是城市组合交通的一环,天生具有to C与to G(Government)的属性,在一个城市中的投放数量存在一个名为“最优解”的临界点。

临界点之前,共享单车的主要问题是投放量小于用户需求,而超越这个临界点后的主要问题是面临城市秩序的挑战。所以,是一个通过思考计算可以看到天花板的生意。但是仅从摩拜、ofo来看,我觉得共享单车的前景被远远高估了。

(摩拜E轮融资)(摩拜E轮融资)

目前摩拜融到了E轮6亿美金,ofo融到了E轮7亿美金,从去年8月份开始,共享单车就受到了资本的疯狂追逐。几乎知名的资本如真格、金沙江、经纬、顺为都先后参与其中,并且最终引来了腾讯以及阿里的入局。

这是个关键点,腾讯阿里入局后,意味着除了摩拜、ofo和永安行这个异数之外的共享单车玩家都可以洗洗睡了。而近期死掉的悟空、3V、町町就是典型案例。

自从上海的摩拜踏入北京,校园的ofo走出校门,这两家共享单车巨头几乎无时不刻在被资本推着走。打法、动作都是你来我往,互相模仿。大规模投放、车型升级、智能锁、红包活动、免费骑行、月卡。。。。。。杀的是天昏地暗,不计成本。让我们一时间想起了曾经的Uber和滴滴。

在资本推动下,两家撑住估值的唯一办法就是疯狂铺量。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两家就像是两只猛兽在争夺配偶,打着打着杀红了眼,已经忘了自己的初始目的是跟雌兽交配,只是在肾上腺素的推动下一股脑的想杀死对方。

直到某一天,饲养员(政府)站出来了,说你俩注意点,打架也得遵守规则,下手轻点。这它俩一想,轻点分不出个胜负啊。没有胜负体现不出来的价值啊。得了,那我换个地方打吧!于是,英国、新加坡、意大利、美国、哈萨克斯坦。。。。。。摩拜和ofo纷纷出海找场子去了。

且不说两家在海外的发展状况,归根结底还是得落在盈利模式上。押金的事儿被政府点了一下后,摩拜、ofo都有表态做免押金试水。剩下的就只有租金和广告,广告来讲,制作成本太高,咱们暂且不论。租金一项,由于大多人是短途出行,单次使用基本能够控制在1元以下,加之摩拜、ofo为了市场份额各种层出不穷的免费活动,单辆自行车的营收能力其实是很低的。而共享单车的生产和营运成本又很高。单辆车回本起码在一年以上,这还不包括折损。

故而胡玮炜和戴威在谈到盈利问题时,都多少有些逃避。现实问题是,开源节流各种手段都用上之后如果投资人还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那么拼着头破血流,也得该退场的退场,该合并的合并。

前面说了,共享单车是能看得见天花板的生意。但是资本的疯狂却硬生生捅破了天花板,接下来迎接共享单车的不知是风是雨。当然,到这个份上,两家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没有别的选择。

其一,体量太大了,to G已经不可能了,彼此接盘都不可能一口吃下;其二,花的钱实在太多,不走下去对谁都没交代。啥时候赚钱,啥时候上岸。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斗地主的一句语音:

“不要走!决战到天亮!”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8-14
共享单车资本的疯狂捅破了天花板
在摩拜、ofo双龙出海,大刀阔斧地在海外攻城略地之时,可能谁也没想到一向不起眼的小弟——永安行竟然率先上市了。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