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的华为云,加速奔跑的“造血机器”

10年前,华为西安研究所成立,投入18“勇士”开始云计算预研项目,彼时的“云计算”在大多数眼中还只是个云雾迷蒙的概念。

10年后,华为西安研究所已经布局了IaaS服务、PaaS服务、EI服务、数据库服务等核心业务,成为华为云的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

“初生”的华为云,加速奔跑的“造血机器”

或许是源于这个背景,在华为的大本营深圳进行首站揭幕后,西安成为华为云中国行2018活动的第二站。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做了题为《在创新的路上加速奔跑》的演讲,再度描绘了华为云眼中的未来,而主角之一就是风口浪尖上的人工智能。

走下“神坛”的AI

人工智能成为“华为云中国行”的主题并不意外,2016年就出现了人工智能元年的说法,然后是各种各样让人工智能落地的尝试,拥抱人工智能不再是一种追风口的表现,而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准确把脉。

只是在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上,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类人将人工智能捧上了神坛,巨头们用AI为自家的创新能力背书,创业者们似乎只要在项目的介绍上加一个人工智能,就会被投资者另眼相待;也有一类人试图把AI“拉下神坛”,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就是其中之一,在多个场合的公开演讲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AI并不简单的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更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种基本生产力”。

不同的认知导致不同的结果,在AI落地这件事情上表现地淋漓尽致。把AI包装成一种高大上的概念,具体的落地上不免自缚手脚,要么蜻蜓点水般的应用,比如打造一个拥有语音识别能力的语音助手、开发一两个人脸识别的产品;要么就是用力过猛,在市场不成熟的时候急于开发独立的AI产品,就好像无人驾驶还停留在试验阶段,无人驾驶的自行车会有商业化的机会吗?

看似把人工智能吹上了天,骨子里还是想把人工智能娱乐化,或是提高估值,或是吸引眼球,场景落地反倒成了次要选项。要跳出这个逻辑,势必要对人工智能有更理性的认知,华为云将人工智能看作一种基本生产力不无道理。云计算刚出现的时候也被很多人拿来“忽悠”,但只有云计算成为互联网“水煤电”的时候,云计算才真正开始了商业化。

以至于华为云并没有在服务中提及“AI”,而是用华为云EI(企业智能服务)的说法,原因在于AI的使命在于应用、效率上的倍增效应,而非仅仅是造势的说辞。华为云EI通过构建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EI服务体系,将智能服务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为企业的AI落地化应用赋能。

比如华为云在本次西安之行中介绍了EI智能视频系列服务,利用AI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审核,并给这些内容加上场景标签,进而实现场景化的应用。在国内视频平台的应用场景中,EI智能视频服务支持识别365种室内外场景,黑白边、马赛克、二维码、模糊、美观等识别精度大于90%,同时还能鉴黄和识别暴恐;而在物流应用场景中,EI智能视频服务在暴力分拣的复杂场景中达到了68%的准确率。

所有新技术的出现都将经历被质疑、被吹捧、被广泛应用的过程,而华为云和郑叶来恰恰就是“普惠AI”的布道者。

+AI是一种态度

现在,做云计算和AI的不止华为一家,但不管是BAT还是京东、网易,提出的思路无不是“AI+”,诸如无人驾驶、智能音箱、陪伴机器人、语音识别助手等等,看起来更加炫酷,可对于传统企业或者中小微企业而言,“这些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在AI能力上秀肌肉,并未能改变AI落地的门槛。华为云却提出了“+AI”的思路。

“初生”的华为云,加速奔跑的“造血机器”

我们都知道,华为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在人工智能的竞争中似乎缺少“主场作战”的优势,所以华为选择从本身就具备深厚优势的硬件和实体经济来精准切入,简而言之就是如何更多地在实体经济中应用AI。这样,也就不难理解郑叶来对于人工智能的见解,“人工智能它能解决哪些问题?核心有两点,第一是解决企业应用,核心在落地;第二是解决经济成本效益。”

华为任正非也在很早之前就提到过人工智能对于华为的重要性,“我们所有的人工智能要自己的“狗食”自己先吃,自己生产的降落伞自己先跳。基于我们巨大的网络存量,现阶段人工智能要聚焦在改善我们的服务上。通过在服务上的积累和改进,就可能产生世界上最强的人工智能专家,同时把大量优质服务专家解放出来为攻克上甘岭投入更多战略部队。”

事实上,+ AI已经体现在了华为的各个业务线中。目前华为在制造、零售、物流等环节上都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华为电子设备成品率为99.55%,物流运输每个环节的成本大幅降低与效率提升,华为消费者业务实现智能风控、终端门店效率提升……

基于长期的技术创新,华为云在AI上的应用得以开花结果。华为云EI(企业智能)给出了“行业+AI”的玩法,凭借公有云,将AI技术模块化,提供一站式的人工智能服务。企业通过华为云就能获得让AI能力与现有的业务体系敏捷结合。

一方面,华为云是在践行“不做应用,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的承诺,另一方面也在帮助企业解决AI人才短缺的问题,华为云负责将复杂的AI简单化、让普通的软件工程师也会使用AI,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或许就是郑叶来提到的“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

奔跑的“造血机器”

应该说,EI(企业智能)服务为外界提供了重新认识华为云的视角。有着互联网背景的云计算平台,时常挂在嘴边的说法是内部技术的对外赋能,这种观点本身无可厚非,只是相比于“赋能者”,华为云的角色变得清晰起来,即加速奔跑的“造血机器”,自身不断“造血”,然后向合作伙伴们持续“输血”。

在外界高举“赋能”旗号的时候,华为云将自身30年在ICT领域的经验积累,构筑了一片AI应用和云生长的黑土地,做更多的“联接”而不单单是赋能。这些也都足以证明华为云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定位,而更直接的例证就是合作伙伴的青睐。仅在2018年上半年,华为云的合作伙伴增长45%,收入同比增长700%,云市场新增上架应用872个,软件开发服务DevCloud拥有9万名开发者,而这些成绩距离华为云BU被提升为一级部门尚不足一年时间。

与此同时,华为云也开始出现在权威分析机构的榜单中。在Forrester Wave的报告中,华为云已成为公有云平台的强劲表现者;在IDC MarketScape的报告中,华为云的大数据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而在IDC MarketScape给出的中国政务云市场领导者象限中,华为云排名第一……

俗话说“人勤地不懒”,华为云这台“造血机器”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

一个是持续性的研发投入。对于一家以科技创新作为生存之道的公司来说,这是唯一的生命力。在2017年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前10强的榜单中,华为以103.63亿欧元的研发投入稳居榜首,几乎是前10强中其他9家公司的总和。这也就保证了华为云这块“黑土地”的营养均衡,既对前沿技术布局,也把精力放在产品上,切实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实问题。

另一个是“木桶竞争”思维。郑叶来对云计算的竞争已然有着清晰的认知,“未来是水桶竞争,从芯片、硬件、软件、解决方案,你差一块,这水桶就没水了。”华为的创新已经覆盖了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网络,以及当下热门的AI芯片,而这些也为华为云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厚积薄发备好了充足的弹药。

可以断定,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将是两条相互交叉并最终走向融合的赛道,而华为云无疑是看得最远的云计算厂商。华为云“高而不贵”的普惠AI让人工智能提前走出了“概念迷雾”,也让合作伙伴们借助AI完成一场效率革命,更重要的是以“+AI”的姿态消解了客户在AI应用上的顾虑,这也正是AI落地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18-07-14
“初生”的华为云,加速奔跑的“造血机器”
10年前,华为西安研究所成立,投入18“勇士”开始云计算预研项目,彼时的“云计算”在大多数眼中还只是个云雾迷蒙的概念。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