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9日,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身着一件黑色圆领毛衫,一条Levi’s 蓝色牛仔裤,用着我们以后无比熟悉的语调介绍着刚刚诞生的iPhone。或许,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晚揭开了智能手机革命性的一页。但是,在此后每每谈起智能手机历史、移动互联网创业之时,这场标志性的大会都会被再次提及。
时隔十一年,手机的发展再次遇到瓶颈期,如何突破已有的壁垒,将智能手机的发展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当前的难题。市场细分成为了当下手机市场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音乐手机、拍照手机的不断尝试已经沉入海底,另一方面,游戏手机等类型又难以引发新一轮销售狂潮,手机厂商们开始看清形势,“押注AI”。
在智能手机的编年史里,这几年的主题一定是AI。很多手机厂商纷纷将“AI”作为自家产品的营销亮点,从市场表现来看,其实并不是搭载一两个“看起来”AI的模块,就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手机的。
但是,似乎在游戏、音乐等细分领域尝试失败后,手机厂商们已经有点囫囵吞枣了。AI拍照、AI芯片、AI算法,纷纷涉足AI的同时也不断加强着自有手机的“AI属性”。智能相对论分析师柯鸣认为,大打AI牌的背后,其存在着以下几点隐忧。
1.泛滥的“AI拍照”
智能手机在拍照领域的竞争中,像素之争是这场战役的第一个引爆点。从200万像素到2000万像素,谁的像素越高在营销中就越“硬气”。
后来,随着像素竞争走进死胡同,AI拍照开始荣登“宝座”。
自从谷歌在Pixel2代手机上加入了自研的AI单元,在手机拍照上依靠单镜头获得不俗表现后,用AI对手机拍照进行革新,改善拍照质量似乎已经成为了手机厂商们的共识。
“AI拍照”的魅力在于手机可自动识别各类环境,并相应地调整相机设置,以此来让拍摄达到优异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手机相机变得更加聪明了。与此同时,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给自家手机贴上AI的标签,更是打出“媲美单反、超越微单”等广告语。
而从目前华为P20使用的感光元件尺寸仅为1/1.73英寸,已经是智能手机里COMS尺寸最大的,这较之于佳能全画幅的36*24mm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目前市面上单反COMS尺寸表
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AI拍照的噱头大于诚意。这与5年前手机厂商宣称具有媲美微单的拍摄效果如出一辙。“AI拍照”从概念到落地时间仍不足一年,技术尚未走向成熟。AI拍照目前所面临的人脸识别、动态捕捉、光影分析等模块的技术挑战,依然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2.“AI拍照“这件衣服,并不好穿
从目前的市场上看,AI拍照主要分为“三个派别”:
第一类是“芯片派”,即在手机中专门安装了一个处理AI任务的芯片,AI本质本就是大量的计算,所以配置专门的、算力强大的硬件芯片也就是应有之义。
第二类是“摄像头派”。这一派的代表者,诸如谷歌的pixel 2,其应用算法和AI图像处理单元的方式完成了动态模式摄影等摄影能力的补偿。此外,许多AI手机厂商更是打出了AI双摄、人像光等多种噱头。
第三类是“算法派”。比如小米、OV等国内大多数机型都属于这一类。其主旨为:在有限提升算力的前提下,把AI运算应用于拍照等等用户最容易感知到的地方。
这三类AI手机目前均有市场产品,从产品的市场表现和使用体验来看,其并没有营销宣传中的如此厉害,而涉及国产手机宣传所谓的AI拍照时,都绝口不提夜拍、动作捕捉等复杂任务。因为这类 学习的负载很大,用传统移动芯片+云计算来跑这类AI拍摄任务,其效果和效率并不令人满意。
这类手机将AI与智能拍照等同起来,显然是相当局限的,但基于其技术和智能硬件的局限性,其将自家手机所穿着的这件“AI衣服”,并没有想象中的合身。
3.营销先行,AI断后
AI作为今后智能手机的发力点,是毋庸置疑的。机器代替人简单思考、测量感知并提供建议。以目前的技术成熟度来说,AI落地手机领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手机自身的覆盖率和使用频率最高,可操作可触摸,AI的落地性极高。
而正如前文所述,手机厂商在将屏幕、摄像头、机身颜色玩了个遍之后,开始落地人工智能的手机应用。
手机史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手机荣耀Magic就颠覆了市场长期以来对手机的认知,而随着970芯片的问世,可以说是彻底砸开了AI手机的增长通路。
人工智能手机成为行业新趋势,消费者对手机升级的需求也出现新一轮猛增,中国手机市场又开始新一轮野蛮生长。
大面积手机厂商押注AI拍照,其实也并无道理。一方面,拍照经历过像素竞争、摄像头数量竞争等一系列竞争后,AI加注后的拍照成为了当下产出更“可见化”的领域,即拍照效果的优化是可见可得的,并且能够以此增强用户粘性。另一方面,照片作为互联网社交时代的“第一印象”,用户对于一个好的照片形象是“刚需”,AI拍照无疑是能够迎合受众的重要砝码。
但是,由于AI手机市场的系统庞杂,发展方向多元,不免出现了一些伪AI现象,其在营销引导上制造“AI泡沫”,提前透支着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对AI的预期。
这一切背后,缺乏的就是一个市场产业的“定调者”,以身作则的为市场推出标准与规则,作为整个行业的话筒传达出手机产业在AI领域的最强音,目前看来,苹果、荣耀、华为这样的技术担当率先找到了这个发力点。
去魅存真,AI手机创新要分“几步走”
显然,在AI手机市场如此热闹的情况下,如何练就AI手机辨别的火眼金睛,这需要消费者在市场产品中多次比较和探索中获得。而之于手机厂商而言,智能相对论分析师柯鸣认为:若要涤荡AI手机市场,真正去魅存真,AI手机创新应该分“两步走”。
1.与其让AI在拍照上“邀功”,不如让其在系统优化上出力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手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计算能力和算法。如果说计算能力是芯片级的比拼,那么人工智能算法的比拼则是终端消费者最容易感知到的AI黑科技。
围绕着用户体验的新一轮厮杀,正在不断较量之中。目前多数号称具备人工智能功能的手机,其实主要是在应用层,而且多是外接第三方的应用。以很多手机吹嘘的“AI美颜”为例,实际上没有几家做了硬件底层的AI芯片,最后的效果其实和普通的美颜算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很多手机上的“AI助理”,本质上也只是接入第三方技术的语音助手而已。
真正的AI手机,技术之于手机本身,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使用户使用便捷化、高效化,让人们能够真正的因AI而受益,因此用户体验才是当下AI手机所有问题的交合点。
很多消费者谈到人工智能,往往会想到语音助手这类功能,而谈到用户体验,就会想到手机运行流畅,其实这是对AI人工智能的片面解读。在AI手机研发过程中,用户体验的保障一方面需要有着强悍的处理器运行,另一方面也需要手机厂商对系统进行适配,并同时在细节上不断优化,才能真正让AI落地生花。
2.缺的不是AI技术,而是让AI大展拳脚的落地点
从当下大热的AI拍照手机来看,许多人认为AI拍照只是一个营销噱头,为何消费者会对此类产品存疑?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厂商尚未带来颠覆性认知的落地场景。
其实,AI手机落地的场景应该是无处不在。AI 的基础特性之一是 学习。很多时候,这种学习能力并不直接表现出来。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这在具备 AI 功能的拍照中实际是略有体现的。
这使得我们可以将手机作为生活的切入口,实现AI+VR等多种技术的融合,比如你可以通过AR拥有一个虚拟女友或者私人管家,她可以坐在你家沙发上陪你聊天,也可以坐在床边哄你入眠,你只需要通过手机取景或者带上轻巧的AR眼镜就可以看到她。而且通过语音交互和 学习,她将被打造成一个具有真正思维和理解能力的AR虚拟人物。
实际上,许多大的手机厂商也在向多场景化的AI应用努力。早在2014年,苹果公司把Siri语音识别迁移到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新系统之中,这使得Siri开始能够自行 学习,iPhone 内部开始真正变得具备人工智能,而这套神经引擎也被称为“Apple Brain”。
总之,每当手机行业中出现新技术时,总会引来大批厂商的跟风模仿。如今市面上泛滥的AI手机便是如此。不过,市场会是最好的试金石。当消费者发现产品的实际体验与商家宣传不符时,所谓的AI手机也将不攻自破。
随着技术革新与时代发展,AI落地手机是大势所趋,但是,在技术全面成熟与落地之前,保障好用户体验,真正将技术方便用户,而非简单的噱头营销,这才是目前的“大势”。
智能相对论: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文 | 柯鸣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