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新车占比将达50%;到2025年,中国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到2035年,率先建成智能汽车强国。随后有人算了一笔账,假设2020年中国汽车年产销量为3000万辆,按此规划2020年中国智能汽车销量便会超过1500万辆。
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激发下,近两年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新兴的造车企业及科技公司都在积极抢滩智能汽车大开发的阵地,他们或瞄准诸如液晶仪表、智能中控、抬头显示、生物识别、远程控制这样的高科技配置,抑或直接发力难度系数更高的自动驾驶系统,不断扩充人们关于下一代汽车的想象,由此带动用户感知汽车的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以视觉为例,过去用户想了解汽车运行情况,主要通过机械仪表来实现。而现在随着智能汽车的不断发展,功能越来越丰富,需要呈献给驾乘者的内容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全液晶仪表、抬头显示、智能中控、后排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在量产车上广泛配置。例如捷豹新XFL、奥迪新Q7等车型,均拥有包括中控显示屏、仪表盘显示屏和后座区域两块显示屏在内的四块屏,宝马7系更多,屏幕数多达六个。
不仅如此,为了便于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使用相关功能,很多汽车上甚至还搭载了语音控制、手势控制等智能交互技术,让驾乘人员与系统、应用的“交互”更便捷、更安全,尽可能降低驾驶过程所出现的“分心”现象。可以说,在智能汽车技术创新过程中,用户感知汽车的方式也在不断被重塑。
用户感知,智能汽车交互技术
那么对于智能汽车带来的用户感知方面的创新,目前市场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在盖世汽车近日开展的相关调查中,超六成参与者认为这些创新可以让汽车操作更智能、更便捷、更安全,是大势所趋。
譬如语音控制,在过去功能车“当道”的时代,用户要使用车内的相关功能,如开启空调、关闭后排车窗,必须将目光从路面上挪开,待找到对应的空调开关或关窗按钮,完成相关操作后,方能重新聚焦驾驶。这在车辆高速运行过程中,其实是很危险的“分心”行为。但有了语音控制后,可能只需简单的一句“开启空调”或者“闭后排车窗”,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驾驶安全性倍增。
HUD的走热是一样的道理。作为车载显示的一部分,HUD由于可以使驾驶员不用低头就能看到车辆相关信息,从而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路面上,提高驾驶安全性,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前装HUD市场规模约为5.6亿美元,同比增长33%,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8亿美元,吉利、广汽、长安、长城等国内自主品牌在其新款车型上都有望大量配置该项技术。
不过,也有人并不看好这些创新。在本次调查中,7%的参与者认为上述配置部分噱头大于实用,并不看好。还是以语音控制为例,虽然现在通过语音技术,可以实现打电话、发短信、开启导航、播放音乐、控制座椅等功能,但语音识别准确度低、环境干扰较大、语音命令呆板依旧是绕不过的技术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而28%的参与者则持中立,原因是他们觉得这里面的很多技术还处于雏形期,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用户感知,智能汽车交互技术
就具体应用领域而言,本次调查中近六成的参与者最青睐汽车安全和智能交互两个领域的用户感知创新,特别是汽车安全,30%的参与者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的感知能力。事实上,汽车行业一直是遵循此规律开展技术创新的,即无论什么时候,安全都是第一要素。而液晶仪表、语音控制、HUD等的出现,包括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 融合,其实也是为了这一目标。
智能交互技术作为近几年的一个热点,同样被市场普遍看好。围绕人机交互,当前一种主流的看法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视觉内容,弱化视觉形式,以减少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的信息负荷和干扰。尤其在当前驾驶员与车辆的“沟通方式”以及信息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尽可能减少传统物理按键和显示屏物理性能对驾驶员的约束,减少他们的信息处理负担,是当前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
对此有人认为手势交互将大有作为,特别是融合了手势触觉反馈的手势交互技术,但也有人认为语音控制才是比较好的选择,抑或是多种技术的融合,至于最终究竟哪一种将占据主流,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而在其他应用领域,诸如远程控制、数字化座舱、智能车灯和智能进入系统,希望进一步提升用户感知能力的参与者占比分别达15%、13%、9%和5%。
用户感知,智能汽车交互技术
进一步分析各细分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40%的参与者认为未来人车交互技术将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甚至有望融入更多的创新技术,如VR技术、全息投影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多样化用车需求。
譬如福特,据了解其正在为视力障碍认识开发一种帮助其“看清”窗外风景的新技术,该技术名叫“Feel The View”,特点是汽车侧边的窗玻璃上提供震动反馈。该新设备借助集成的外向式摄像头,将视觉内容转换成灰度图像,然后转化成车窗上可被手指感受到的不同强度的振动,形成一种类似布莱叶盲文的感觉,从而向视障人士描述背景图像的内容,比如山峦或摩天大楼。
28%的参与者觉得用户感知将与智能驾驶辅助技术进行更深入的融合,进一步提升行车安全。毕竟在很多车企的未来设想中,汽车将不仅仅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将具备更多的扩展功能,譬如变为办公室,或者会客厅,那么如何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行车安全?必然需要将各种创新的用户感知技术与高级驾驶辅助技术进行 融合,尽可能在解放驾乘人员手、脚甚至眼睛的同时,保证行车安全。
25%的参与者则更关注座舱的发展,认为其将进一步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演进。事实确实如此,作为一款车型重塑出行体验的主阵地,座舱在当前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科技公司各种酷炫的智能化理念及创新技术的轮番轰炸下,正逐渐步入了智能化时代。譬如在2018CES上,博世展示了一款未来驾驶舱,该驾驶舱盘凭借搭载的摄像头和声音识别软件,能够识别驾驶者并自动加载车主的个性化设置,如座椅、反光镜位置及喜爱的音乐播放清单等,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而除了博世,在红旗、纳智捷、拜腾、佛吉亚、延锋等整车厂及零部件企业最新展示的座舱产品中,也都体现了智能化趋势,赋予座舱学习的功能,从而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多的定制化需求。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