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第一次出现了AI同传。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博鳌论坛创办17年首次采用人工智能同传技术。然而,在如此重要的场合,现场配备的腾讯AI同传却掉了链子。词汇翻译不准确、重复、短语误用等“乌龙”引来各方“嘲笑”。
人们总是把AI跟人类职位对立起来,各种“取代论”层出不穷。博鳌论坛会议前,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取代论新闻”引起了各界关注。最终,AI同传“翻车”,引来外界一片唏嘘。
然而,就目前来看,AI同传前路未明,太早将其与人类同传对立起来实在是“杞人忧天”。除了取代,AI同传其实有更好的路。
图为AI同传内容
AI同传进阶之路:变智能问题为数据问题
很多人都觉得人工智能如果要处理自然语言,就必须理解自然语言。实质上,AI翻译靠的是数字,更准确地来说,是统计。AI同传出错,并不是“智能”不够,实质上,是数据和模型出了问题。
AI同传还需要理解力
首先,AI同传要去理解场景。在博鳌论坛上,会议现场专业度高、覆盖度广,AI对特殊场景的理解还不够。场景对于语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相同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场景里有不同的意思。举个例子,“好”这个字在百度汉语显示有多种语义,既可以表示称赞,也可以表示状态,还可以表达问好……诸如此类,语义的表达和理解都要结合具体的场景。在具体的句子中,这种语义与情景的结合就更为紧密,更需要机器理解学习。
其次,AI要理解口语的模糊逻辑。口语翻译是不会百分百传译的,根据AIIC(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规定,同传译员只要翻译出演讲者内容的80%就已经算是合格了(90%~100%的“同传”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AI工作量减少吗?当然不,正是这种模糊的东西使得AI同传更加困难,除此之外,口语没有标点符号来标志句子,缺少了必要的声调和停顿,就很容易造成句子的歧义。而模糊的指令极有可能出现的是满屏的错码。
123下一页>(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