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杀熟”是对大数据的背叛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介绍,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该酒店房间淡季的价格在每间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据悉,部分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2月28日《科技日报》)。

“杀熟”作为中国商场江湖上的一种“劣根性”,未想到竟然得到大数据的青睐。有专家表示,部分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这样的现象很普遍”。如此“互联网+”,严重背离了大数据技术服务人类的初衷,真叫人哭笑不得。

早就有人说过,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成了裸泳的鱼儿,没有一点儿隐私可言。每种通信和控制类设备,无论软件还是硬件,均成了获取数据的工具,所以你在网上说的话、发的微博微信、被马路摄像头获取的视频、手机定位系统留下的路线图,都成了大数据的组成部分。

至于“集体照相时你喜欢站在哪里,跨门槛时喜欢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有些习惯你没意识到,大数据或许已经发现了”。所谓的大数据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难怪人们会感叹:“个人隐私就算瞒过了枕边人,也瞒不过互联网公司。”

可怕的不是你在裸泳,而是你最终成了商家的猎物。现在“人肉”“大数据”的目的不再限于找到某个人,而有了更广泛的用途。比如,为商品销售者寻找最佳买家、为某类数据寻找规律、为某些事物之间寻找关联等。用大数据“杀熟”不过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你的行踪与消费喜好早就被“大数据”记录在案。你打车用“滴滴”,记录的不只是你的出行轨迹,还包括你的住址、工作地点及职业。你饿了叫外卖,时间久了就暴露你的饮食爱好,以及工作地及收入水平。出门在外自然少不了通过各种票务平台订票、订酒店,同样会记录下你的行踪。不独海量的消费信息被记录下来,你的偏好和习惯在不经意间也暴露无遗。

另一方面,虽说商家在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打出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是一种价格歧视,有悖商业道德,但诚如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杨义先所言,很多企业难以抗拒其间价格差的诱惑。于是,利用大数据“杀熟”就成了一些商家下意识的选择。

正因为“懂你的人伤你最深”,正因为大数据隐私挖掘的杀伤力,已远远超过了大数据隐私保护所具有的能力,有必要引起公众和职能部门的警惕。通过多管齐下,强化对公民的私权利保护。比如,采取措施对一些恶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实施监督和管控,对一些猎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列出“负面清单”并大声说“不”;有赏鼓励公众举报,对恶意泄露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发现一起依法处罚一起;将丧失诚信的服务平台纳入“黑名单”予以联合惩戒;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禁止以“人肉搜索”为目的的大数据挖掘行为;增加“被遗忘权”等条款,即网民有权要求相关平台删除“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碎片”……总之,凡是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都不能轻易放过。(宁波日报,刘效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18-03-01
用大数据“杀熟”是对大数据的背叛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介绍,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